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俄罗斯在华发债:历史回望与现代金融合作新篇

时间:2025-09-22 11:50:38 来源:沈言论 作者:沈言论

近日有消息称,俄罗斯可能在中国发行债券,这一举措引发广泛关注。



乍一听这一消息颇为新鲜,但翻开历史会发现,100多年前沙俄就曾在东北进行过类似的金融操作。不过那时发行的并非普通债券,而是一张张印有沙皇头像的“纸质卢布”,最终这些纸币沦为废纸,留下惨痛教训。

百年前是弱国被列强“割韭菜”的黑暗历史,如今则是两个大国在平等合作中探索新金融模式的积极尝试。对比之下,历史的对比颇具深意。

1896年夏天,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在莫斯科举行盛大加冕典礼,清政府派李鸿章前往贺寿。这一趟,清政府被俄国人“盯上”了。



当时的清朝刚在甲午战争中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连台湾都割让出去。沙俄见状,联合德国、法国搞“三国干涉还辽”,表面上是帮清朝要回辽东半岛,实则想在东北捞取利益。

借着这层“帮忙”的关系,沙俄逼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规定清朝允许沙俄在东北修建铁路,铁路沿线归沙俄“保护”,且修铁路的钱还得由清朝承担。

更关键的是,沙俄趁机提出,修铁路需要资金,而清朝手头紧张,不如让沙俄在东北设立一家银行,专门管理铁路资金,顺便发行“债券”筹款。



这家银行名为“华俄道胜银行”,表面上是中俄合办,实则大权全在沙俄手中。银行成立后不久,便开始在东北发行一种特殊的“卢布”,这种“卢布”并非真金白银,更像是一张“白条”。

沙俄声称,这张纸币可以兑换中东铁路的未来收益,等铁路修好后,通过运货、收运费等赚取的钱来兑换这张纸币。

当时的东北,老百姓对“洋钱”接触不多,沙俄又仗着军事优势强行推广,不少商人和农民为图方便,便接受了这种“纸质卢布”。



一时间,哈尔滨的商铺、长春的粮行,甚至街头的挑担小贩,都开始用这种“纸质卢布”进行交易。而沙俄则靠此从东北卷走了大量真金白银,一部分用于修铁路,一部分填补战争赔款的窟窿,还有一部分直接进了贵族的腰包。

但“白条”终究是白条,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沙俄被日本打得惨败,不仅丢了南满铁路的控制权,连中东铁路的收益都保不住了。

华俄道胜银行随之倒闭,那些拿着“纸质卢布”的人急了,去银行兑钱,柜台上只剩空抽屉;拿去市场上花,商家一听是“沙俄票子”,纷纷摆手说不收。



最惨的是那些小商贩和农民,很多人囤了很多“纸质卢布”,本想着等铁路赚钱了换大钱,结果战争一打,发现这些纸连糊墙都不顶用,摸起来比窗户纸还脆,风一吹就碎。

这场闹剧的最终结果是,沙俄欠了一屁股债,东北百姓被坑得血本无归,所谓的“中东铁路收益”成了泡影。

历史绕了个大弯,到了2025年,俄罗斯又被传要在华发债。这事儿听着像“历史重演”,可背景早已不同。



2022年以来,俄乌冲突持续,西方国家对俄罗斯采取严厉制裁,冻结了俄罗斯央行在海外3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将俄罗斯主要银行踢出国际结算系统。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俄罗斯传统的融资渠道几乎全断。以前发债券能找欧洲投资者,现在人家避之不及;想用美元买设备、付货款,连银行都不敢接这单子。

但俄罗斯并非没有应对之策,它转头加大了对亚洲国家的能源出口,向中国销售石油、天然气,向印度销售原油,甚至与朝鲜交换粮食。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能源出口赚的是卢布或者人民币,但俄罗斯需要美元,买飞机得用美元,进口精密仪器得用美元,连给海外雇佣兵发工资都得用美元,可现在美元进不来,怎么办?



这时候,发债成了一个可能的选项。简单来说,就是俄罗斯企业在中国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拿到钱后再换成美元使用。这种债券有个学名叫“熊猫债”,以前有过外国企业在华发熊猫债的例子,比如韩国、英国的企业都曾尝试过。

中俄贸易如今关系紧密,2024年,中俄双边贸易额突破2500亿美元,中国连续13年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

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木材销往中国,中国的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农产品运往俄罗斯,两边每天都有大量人民币和卢布结算。



再加上人民币在俄罗斯的外汇储备里占比越来越高,2024年年底甚至超过了美元。换句话说,在中国发债,俄罗斯能找到买家,中国的银行、投资机构,甚至一些企业,都有可能购买。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俄罗斯的信用得过关。以前沙俄发“纸质卢布”靠的是军事威胁,现在俄罗斯发债得靠国家信用。

可这几年俄罗斯财政压力大,战争开支猛增,2024年军费预算占了财政支出的30%以上,财政赤字越来越大。要是还不上钱,买了债券的中国投资者可就亏了。



历史的教训得记住,100多年前沙俄在东北发“纸质卢布”,本质上是利用当时中国的弱势地位进行“金融掠夺”。

现在中国是独立自主的大国,俄罗斯想在华发债,双方得谈清楚条款:利率怎么定?怎么还本付息?万一还不上怎么办?这些都得签合同,白纸黑字写明白,不能像当年那样“口头承诺”。

100多年前的沙俄,靠军事优势和国际地位的不平等,在中国搞“金融掠夺”,最后把自己和中国的投资者都坑了。



现在的俄罗斯,是在国际制裁的压力下,找一个平等合作的伙伴融资,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足够的能力和底气去评估风险、把控合作节奏。

更重要的是,现在中国的金融市场越来越开放,也越来越规范。以前外国企业在华发债,得经过层层审批,现在虽然流程简化了,但监管反而更严了。

说到底,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能给人启发,靠欺骗和掠夺搞金融,最后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100多年过去,中国早已不是当年的中国,任何合作,都得讲规矩、守信用,这是历史给我们的底气,也是未来合作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