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俄罗斯军方绝密文件的曝光引发全球关注。文件内容显示,若俄罗斯与北约爆发全面冲突,其东部战区将优先打击日本和韩国这两个与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这一规划不仅揭示了地缘战略的深刻变化,更将亚太地区推上了全球安全博弈的前台。
这份编制于2013-2014年的29份俄罗斯东部战区训练手册,总页数超过500页,详细列出了假设北约全面开战时,俄罗斯需在72小时内完成的打击目标清单。其中日本82处、韩国78处,涵盖军事设施(60%)和民用基础设施(40%)两大类。
军事目标包括中央指挥部、雷达站、空军基地和港口设施等核心节点,民用目标则涉及核电站、隧道、桥梁等战略要地。打击顺序遵循"瘫痪指挥链-切断补给线-干扰后勤"的优先级,例如优先摧毁横须贺美军基地和东京电力公司核电站,通过制造辐射恐慌迫使日韩自卫队分散兵力。
俄罗斯将日韩列为首轮打击对象的战略考量,可追溯至二战时期。1941年德军入侵苏联后,日本关东军在东北集结70万兵力意图夹击,迫使苏联通过外交协调周边力量牵制。如今北约东扩已将触角伸向亚太,日韩作为美国在太平洋的桥头堡,驻扎美军超过5万,配备"宙斯盾"系统和F-35战机,构成对俄罗斯东部的现实威胁。
文件显示,俄罗斯计划使用图-160战略轰炸机携带Kh-101巡航导弹(航程超2500公里、精度达米级)实施复合打击。通过卫星和黑客渠道获取的日韩基地3D模型,使12枚导弹齐射可摧毁80%以上目标,成功率达85%。这一方案融入电子战和网络干扰,先用"黑客蜂"单元瘫痪雷达,再跟进导弹突防,较2010年俄格冲突中Su-25攻击机20%的损失率大幅提升。
日本自卫队舰艇吨位已超50万吨,2025年军费预算占GDP 2%,投资高超音速导弹射程覆盖符拉迪沃斯托克。若其横须贺基地和东海道新干线被瘫痪,F-16机群补给将延缓两周。更值得关注的是,日本2023年《安保法》允许海外出兵,2025年"全球鹰"无人机已开始监视俄太平洋舰队。
韩国方面,78处目标聚焦工业与交通带。蔚山空军基地、汉城高速公路和月城核电站首当其冲。若浦项钢铁厂遭袭,K2坦克生产链中断将影响美韩"鹞鹰"演习;仁川国际机场雷达塔被破坏,可阻挡C-17运输机延缓美军调动。韩国从朝鲜战争后的被动驻扎,已转为"杀伤链"体系,2025年装备60架F-35A拦截率达90%,俄罗斯则计划用"锆石"高超音速导弹(速度5马赫)实施先发打击。
文件包含的民用目标引发更深层忧虑。日本东京都区隧道和韩国汉江大桥若被破坏,将阻滞10万部队调动并中断半导体供应链。三菱重工导弹生产线若毁,全球芯片价格或涨20%;韩国三星电子厂中弹将导致内存供应受阻。这种"军民融合"特性使平民目标增多,打击后可能波及黄海渔场和东海油气田。
北约2022年授予日韩"全球伙伴"地位,本为扩展影响力,却引发亚太连锁反应。美日韩2025年联合开发"标准-6"导弹射程及台湾海峡,直接威胁南海航道安全。俄罗斯先发打击战略除分散美军外,客观上可能为中国东海巡航提供战略窗口。
文件虽未直接针对中国,但提及东部战区针对"亚洲国家入侵"的场景,包括中日韩联合假设。2024年"海洋-24"中俄联合演习已测试反舰导弹覆盖日本海,情报共享从松散走向融合。这显示中俄将日韩视为共同压力源:美日韩导弹开发威胁南海航道,而俄罗斯规划间接牵制了北约扩张。
从长远看,美日韩三方军演已扰乱航道稳定。中俄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共享情报,2025年边境贸易增10%,避免军事化倾向。但若北约继续东进,亚太或成"新冷战"前沿,万亿美元贸易链条面临断裂风险。中国推动多边对话,或许是维护海域稳定、避免零和博弈的唯一出路。
这份文件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亚太格局的脆弱性。俄罗斯的规划从历史防御演变为现代精确打击,体现了生存逻辑的迭代。在2025年这个关键节点,俄乌谈判出现转机,欧洲经济疲软使北约团结松动,而中俄免签政策促进的人员交流,为维护地区和平提供了新的可能。毕竟,在核威慑时代,避免冲突不仅是责任,更是所有国家的长远利益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