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餐食品安全引关注
文丨谈古论今
大家好,这里是谈古论今。2025年9月23日,上海校园餐饮巨头绿捷公司终于发布了一份声明,全文仅45个字。这一举动发生在教育部宣布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监管的同日,而上海市三部门也于当晚通报绿捷涉嫌瞒报食品安全信息,已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事件时间线梳理
据调查,9月15日上午,绿捷派驻静安区某小学的现场经理在检查3箱解冻虾仁时,发现其中一盆存在明显虫体。但次日公司实际控制人张某某却要求总经理统一对外宣称:"虾肠外溢导致泥沙混入"。从"有虫"到"有泥沙"的表述转变,暴露出企业刻意隐瞒真相的意图。
家长反馈显示,9月15日当天多名学生反映虾仁炒蛋散发异味,学校紧急发放面包替代。徐汇区一位家长表示:"孩子说打开饭盒就闻到腐臭味,像变质的海鲜。"但官方检测报告却称送检样本符合国家标准,这种矛盾说法加剧了公众质疑。
45字声明的文字游戏
绿捷发布的《声明》全文如下:
"对于涉及此事的学生和家长,我们表示最诚挚的歉意。对于有关部门采取的措施,我们全面接受,全力配合。"
这份声明存在三处争议:
对比行业案例,2023年某餐饮品牌道歉信达1247字,2024年某连锁店声明也有856字。绿捷的45字声明平均每个字价值2222万元(按10亿年营收计算),其简短程度实属罕见。
垄断地位下的傲慢
公开资料显示,绿捷公司覆盖上海16个区,为500余所学校提供供餐服务,日均供餐量达50万份,占据上海三分之一校园餐饮市场。2025年8月单月中标27个项目,截至9月累计中标101个项目。在多数学校独家供应的现状下,家长和学生缺乏选择权。
长宁区家长反映:"多次向学校反馈餐食质量差、孩子吃不饱的问题,得到的回复总是'会向供应商反映',但从未见改善。"更有家长提出众筹改善伙食的建议,折射出在垄断格局下的无奈。
事件后续影响
截至9月24日,绿捷官网未发布任何整改措施,供餐业务仍在持续。当日仍有50万名学生食用其提供的餐食,部分学生选择自带午餐,更多学生只能继续接受现状。这种"生意照做,声明照发"的态度,引发对校园餐饮监管体系的深度思考。
免责声明
1、以上内容信息来源均为网络,如与事实不符或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作者澄清或删除。不信谣、不传谣,共同营造绿色网络世界!
敢为苍生谏真言,岂因祸福避趋之!
@关注、点赞和转发,就是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