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博弈再次进入白热化阶段。9月25日,中方对6家美国军火巨头采取严厉制裁措施,涉及向台湾地区出售武器及违反两用物项出口规定等行为。同一天,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紧急召回全球数百名美军高级将领,要求其赴弗吉尼亚州参加会议。此举引发外界对美方是否准备军事行动的猜测,而特朗普则透露会议与“新装备审查”有关,事件背后显然暗藏玄机。
根据商务部公告,被制裁的6家美国军工企业中,萨罗尼克科技公司、洛马系统等3家被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禁止在中国从事进出口及投资业务;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公司等3家则被限制采购中国稀土及关键原材料。这些企业或因直接向台湾地区出售武器,或因违反中国两用物项出口规定,被认定为严重危害中国核心利益。
此次制裁与以往不同,呈现出“集中性”和“制度化”特征。中方一次性处理6家企业,且均涉及涉台军售或敏感技术扩散问题,表明中国已从外交抗议转向实际手段遏制破坏国家安全的行为。这种精准打击不仅是对违规企业的警告,更是向国际社会宣示:中国维护核心利益的决心坚定不移。
值得注意的是,中美数月前曾就稀土等两用物项出口进行磋商,中方同意在可控范围内供应部分关键材料,但明确要求严禁流入军用系统。如今被制裁企业被发现参与军工制造,显然违反了中方出口监管条款。此次制裁并非“突然翻脸”,而是在规则明确前提下的主动出击,彰显了中国在国际贸易规则中的主动权。
中方宣布制裁后数小时内,美方作出戏剧性反应。美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发布紧急命令,要求全球数百名美军高级将领、顾问及参谋人员立即返回弗吉尼亚州军事基地。据称,不少正在海外部署的将领接到通知时感到意外甚至“焦虑”。这种级别的紧急召回在美国历史上极为罕见,五角大楼未说明具体原因,引发外界对美方是否准备重大军事行动的猜测。
面对舆论压力,特朗普试图“降温”,但其言论反而引发更多疑问。他先是表示“很高兴看到将领们交流”,甚至误以为会议涉及外国军官互动,显然未掌握集结全貌。副总统万斯补充称这是“正常聚会”,但这种说法难以服众。将全球高级军官召回且几乎不留驻地指挥核心,即便是演习也属罕见,更遑论“正常”。
特朗普随后透露,会议可能涉及“对美军装备的全面审查”,并将展示最新军事技术。此言一出,外界更加敏感。在中国限制稀土出口、美国军火商被制裁的背景下,美国能否如愿推进武器升级和批量制造成为疑问。近年来,美军高科技装备产能受限、供应链断裂等问题频发,所谓“新装备”是否只是炒作噱头,引发广泛质疑。
稀土作为高性能军工制造的关键材料,从导弹制导系统、隐身涂层、战机发动机到电子战系统和通信设备,几乎所有现代军事装备都依赖其供应。美国虽声称要“稀土独立”,但短期内仍严重依赖中国。中方通过对这些企业的限制,精准“卡脖子”,打在了美国军工的最脆弱部位。美国召回高级将领,可能是评估在当前全球战略资源紧张、与中国关系动荡的前提下,美军还能维持哪些战力支撑。
特朗普在此次事件中的表现颇为“局外人”。他声称“支持和平”,听起来更像是刻意与军方动作拉开距离,既为塑造亲和形象,也可能因对军方集结不完全认同。这种矛盾姿态反映出美政府内部对中美博弈策略的不统一:国防体系想推进武备升级和战略部署,白宫则更关注政治回报与国内经济压力。在此背景下,任何军事集结都可能被误读为“大战在即”,而这正是中美关系中最需警惕的误判风险。
此次被制裁的军火商中,不乏与台湾地区有过直接军售记录的公司。中方制裁既是经济手段,更是政治立场的宣示。通过法治化、体系化手段打击破坏国家主权的行为,是提升外交反制效率的重要一步。美国若仍以“自由贸易”“国家安全”为由掩盖其全球军火扩张行为,只会使中美信任进一步恶化。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屡次越线试探,已逼近中方红线,制裁这些企业成为理所当然的回应。
最终,美军召集将领究竟是为新装备揭幕,还是为应对局势制定新战略?中方制裁是否会引发美国进一步反制?这一切有待观察。但可以确定的是,中美博弈已从外交口头交锋进入实质性、制度化的战略较量阶段。中国的反击不再单点爆发,而是逐渐形成体系,从贸易规则、技术标准、关键物资出口到反制机制,中国正在学会用规则打回去。而美国即便仍有技术优势,但若在道义和战略上继续失衡,再强大的武器也未必能守住霸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