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来自北京的父亲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211高校女儿的成长变化,从曾经的家族骄傲到如今的失望,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位父亲坦言,女儿考上名校时的喜悦与如今的无奈形成了巨大反差,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位父亲如此伤心呢?这背后,是一个普通家庭在教育与现实之间的挣扎。
据这位父亲介绍,在女儿考上211大学之前,家庭条件并不宽裕。妻子因病提前退休,全家收入仅靠他一人支撑。尽管如此,他从未在物质上苛待女儿,反而竭尽所能支持她的学业。女儿也很争气,成功考入一所211高校,成为家族的骄傲。那一刻,父亲仿佛看到了女儿光明的未来:高薪工作、社会地位,一切美好的愿景似乎都在向他们招手。
然而,现实很快给这个家庭泼了一盆冷水。为了供女儿读书,家中积蓄早已耗尽。女儿毕业在即,父亲满心期待她能早日步入社会,分担家庭压力。但女儿却坚持要考研,这让父亲既无奈又焦虑。他尝试与女儿沟通找工作的事,但女儿态度坚决,坚持要继续深造。
看着女儿备考的状态,父亲从最初的期待逐渐转为失望。女儿经常晚起,喜欢逛街消遣,手机成了她最亲密的伙伴。每天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刷手机上,学习时间被严重压缩。父亲说两句,女儿还有种种理由反驳。第一年的考研,女儿不出意外地落榜了。
到了第二年,女儿依然坚持不找工作,继续备考。或许感受到了父亲的失望,她开始“装努力”,把自己关在屋里学习。父亲能感受到女儿的压力,他知道女儿内心充满了挣扎。女儿明白家庭的困难,知道父亲为家庭辛苦付出,她考研又给家里增加了经济负担,这让她心中充满了愧疚。
更加让女儿感到压力的是父亲的期望。她不想让父亲的期许落空,可她也不想放弃自己的梦想。同时,她还担心自己考研继续失败,那样就更加辜负了父亲的付出,而且还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对于这一切,父亲既心疼孩子压力,又焦虑家庭条件无法提供更多支持,只能眼睁睁看着,盼女儿能“想明白”。他焦虑不已,对女儿的未来充满了担忧,不知道女儿这样做究竟对不对。为了寻找答案,他把这件事发到了网上,很快就引发了一些网友的共鸣。
有网友表示,自己的表哥也是毕业之后直接考公,考了4年才考上。但他的家境还不错,父母对此也都是很支持的。还有网友表示,以前读书的时候真不懂为啥很多人考公考编,工作后马上懂了。他自己读完研,出来私企工作了一年,发现有的企业就是瞎卷乱卷,于是他就立马辞职,全力备战考公考编。
也有网友表示,自己一个同学,毕业之后就全力备考,考了四五年没考上,之后还要面临结婚生子,现在已经放弃了,最后只找到了一个销售的工作,收入没有多少保障。
是啊,如果环境待遇都尚可,请问谁会坚持考公考编啊?看看黑龙江大学招聘会上的十万研究生,就能够感受到就业压力有多大了。当前就业形势极为严峻,考研本身没错,但不能成为逃避现实的借口。没有清晰目标和执行力,再久的备考也难有结果。适当的时候,还需要对现实妥协。
但矛盾的一点是,现在的一些企业,对高学历的期待已近乎狂热。高学历被视为获取高薪、地位与资源的敲门砖。在这种风气下,迫使人不得不坚持考研,只有这样,才能更容易凭借高学历改变未来。
这样的矛盾没有对错,对文中的这个家庭来说,比起互相指责,更需要一次坦诚的沟通——父亲放下“光宗耀祖”的期待,女儿说说备考的真实困境,或许能找到比“硬扛考研”更适合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