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自愿变强制?两起教育事件背后的荒诞逻辑

时间:2025-09-29 19:30:55 来源:清书先生 作者:清书先生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古语在当下某些场景中,竟被演绎出荒诞的现代版本。自愿,本应是发自内心的主动选择,如今却沦为某些机构推卸责任的挡箭牌——既要求你服从安排,又必须承认这是“自愿”的,甚至要感恩戴德。

这种扭曲的“自愿”逻辑,在现实中屡见不鲜。比如古代县令看中翠花美貌,翠花不愿从命,师爷便建议以罪名关押其父,迫使翠花“自愿”接受县令要求。这种“软性强制”的手段,在当今社会依然以更隐蔽的形式存在。

案例一:献血换假期,自愿还是变相强制?

2025年9月,江西赣州某职业院校被曝“军训期间学生献血才能有2天假期”。消息引发舆论哗然后,校方紧急回应:“献血系自愿,并非强制。”次日,校方再次强调:“活动完全自愿,不存在强制要求,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过度解读。”

然而,一张班主任在群内发布的动员截图暴露了真相:白纸黑字写着“献血学生可申请休息两天”。若按此逻辑,学生最初理解的“献血才有2天假期”何来“误读”?血站到操场开动员会,班主任亲自发通知,用假期绑定献血,这种“自愿”的荒诞性不言而喻。

明明不是真正的自愿,却无人敢捅破这层窗户纸。因为一旦反抗,自己的软肋、把柄和痛点就会被拿捏,最终只能默默承受。

案例二:家长陪餐换用餐资格,自愿还是免费劳动?

山西运城闻喜县城西小学被家长投诉:若不陪餐,孩子就不能在校吃午饭。因许多家长在外地打工或家离学校远,学校便将陪餐制度与用餐资格挂钩。

当地回应称:“并非强制,而是呼吁家长参与。”但进一步解释却暴露了真实目的:“做法确实不妥,系老师对学校规定的误读,已敦促整改。”原来,陪餐制度是幌子,实则要求家长打饭、做清洁、照看午休,将家长当成了免费劳动力。

面对质疑,工作人员称:“孩子在校吃午饭,家长就要轮流陪餐;但不是说家长不能来陪餐,孩子就不能在校吃饭。”这种“双关语”式的解释,让人不得不感慨语言的“创造力”。

自愿的荒诞:不能有意见的“自愿”

从订牛奶、买保险、买校服,到家长护学岗、捐款,现实中的“自愿”早已变味。它成了一种不能表达不满的“自愿”,一种哑巴吃黄连的“自愿”,甚至是一种把牙齿打碎了都要咽下去的“自愿”。

民间有句俗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今看来,这句话在教育领域竟被演绎得如此诙谐——靠学生吃家长,靠家长省成本。

当“自愿”成为推卸责任的工具,当强制披上自愿的外衣,我们是否该反思: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