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景区大门设远强收交通费,旅游乱象何时休?

时间:2025-10-07 18:07:43 来源:观察鉴娱 作者:观察鉴娱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刚刚过去的节假日,朋友圈里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一半人沉浸在山川湖海的美景中,另一半人则在吐槽旅游时的种种糟心事。有人在西湖断桥被挤得动弹不得,每挪一步都得随波逐流;有人在古镇里逛了半天,却发现吃的还是全国随处可见的臭豆腐;更有人花费数百元购买门票,结果大部分钱都花在了景区内的索道和区间车上,想要好好欣赏风景,却不得不先为各种“交通费”买单。

中国的自然风光堪称世界级,喀斯特溶洞中的钟乳石形态各异,有的像仙女下凡,有的像猛兽咆哮;雅丹地貌更是独特,站在那片土丘之上,仿佛置身于火星表面。人文景点同样令人叹为观止,故宫的红墙黄瓦透露出六百年的厚重历史,长城的每一块砖石都仿佛在诉说着当年戍边将士的英勇事迹。然而,为何每次满怀期待地出门旅游,最后却总是带着一肚子气回来,忍不住想要吐槽几句呢?



这并不能全怪游客太挑剔,也不是国外旅游就一定更好。看看埃及金字塔周边,全是缠着你卖纪念品的小贩,不买还会跟着你走半天;欧洲街头想找个厕所,还得掏1欧元才能进去。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自家的问题,旅游体验差的根源,其实就藏在几个实实在在的“坎儿”里,谁去旅游谁都能遇上。

最直观的问题就是“挤”。节假日里,“1亿人去北京”“1亿人去上海”的说法并非夸张。2025年五一假期,游客量排前五的景区中,前四个都是5A景区。西湖断桥就那么宽,挤上几百上千人,连栏杆都摸不到;兵马俑的参观台就那么大一块,想凑近看一眼陶俑,得先穿过好几层人墙。更别提景区里的缆车了,一次只能运几十个人,上山时排的队能绕景点半圈,下山更难,往前看全是后脑勺,哪还有心思欣赏风景?

有人会问,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怎么就容不下想旅游的人?关键是真正拿得出手的好景点太少了。全国算下来有1.65万个A级景区,但5A景区只有358个,占比刚过2%。大家嘴里常说的“此生必游”,基本全在这358个里面。4A景区倒是有3034个,可不少都掺了水分。就说大理古城,明明是4A景区,进去逛一圈全是卖特产的商铺,银器店、扎染店一家接一家,原本该有的古城烟火气早就淡得没影了。还有深圳世界之窗,现在成了过时的网红地,年轻人都觉得没啥新鲜的,不值得专门跑一趟。这么算下来,能让游客心甘情愿花钱、觉得“值”的景点,其实少得可怜。



可出门旅游的人却越来越多。早在2014年,国内出游人次就有56.2亿,比前一年多了14.8%,这相当于平均每个人一年要出去耍4次,才能把这么大的需求消化掉。从2008年到2017年这十年,国内旅游人次每年都以12%以上的幅度增长。以前不爱出门的人,现在也想着趁假期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好景点就那么些,游客越涌越多,扎堆挤在一起也就成了常态。2024年端午节就三天假期,全国出游人次都达到了1.1亿,比上年还涨了6.3%,这供需之间的缺口,明眼人都能看出来。

挤也就忍了,更让人失望的是“去哪都一个样”。去十个古镇,能吃到十个味道差不多的长沙臭豆腐,买到十个印着不同地名、但长得一模一样的竹筒奶茶。走五条步行街,每条街上都能看见“我在XX很想你”的牌子,连店里放的歌都没差别,不是《小苹果》就是《成都》。更离谱的是,不少号称“千年古镇”的地方,走进去才发现全是近几年新修的仿古建筑,连一块真正的老砖都找不到。逛的是一样的街道,吃的是一样的小吃,买的是一样从义乌批发来的纪念品。步行街里不是连锁火锅店就是烤肉店,各地本该有的特色美食、老手艺,早就被这些千篇一律的生意挤没了。商家图省事跟风开店,地方丢了自己的特色,游客自然觉得“去哪都一样”,犯不着花大价钱买高铁票、住高价酒店,折腾一趟下来,感觉跟在自家门口逛街没区别。

更无奈的是,游客自己也在跟风踩坑。网上一些网红打卡点的美照,比如“天空之镜”“粉色花海”,就能吸引几百上千人跑过去拍照。可到了现场才发现,照片里的构图是专业摄影师找了几十次角度才拍出来的,P图效果连照相馆都得佩服,现实里的场景压根不是那么回事,所谓的“天空之镜”可能就是块铺在地上的玻璃,“粉色花海”可能就几平方米的花田。但“来都来了”,只能硬着头皮挤进去拍张照发朋友圈,不然总觉得这趟白来了。



花钱的地方却一点不含糊,不少景点把“圈地收费”玩得特别溜。以前在路边就能看见的桂林象鼻山,后来景区在江边装了一圈挡板,想看一眼象鼻山的全貌,就得买门票进去。直到2022年,挡板才被拆掉恢复免费。这些年类似的新闻越来越多,不管是雪山、瀑布还是湖泊,但凡有点看头的景色,都可能被圈起来收门票。

比门票更坑的是“大门切薄”的套路。以前总以为门票是景区最主要的收入,直到2024年看了七家旅游上市公司的年报才明白,客运索道比门票赚钱多了。长白山的索道和客运服务收入占比高达72.58%,桂林旅游的纯客运收入也占了三成,这些旅游公司近一半的市值,都靠这笔收入撑着。索道的毛利率能达到80%到90%,简直跟印钱一样,好歹它还能把人运上山,算有点用。更让人无语的是区间车,有家旅游公司2024年的客运营收占比64%,说白了就是靠“大门接驳”赚钱——景区把大门修在几公里外,想进核心区域就必须买区间车票,这笔钱花得莫名其妙,不买还进不去,只能乖乖掏钱。

最让人恶心的是“宰客”。这些商家敢这么嚣张,抓的就是游客“来都来了”的心态。大部分人这辈子可能就来这一次,真要是闹起来,破坏了旅游的心情不值得,商家也不怕没回头客。再加上信息不透明,商家把“价格歧视”玩得明明白白,专挑游客下手,同样一瓶水,卖给当地人2块,卖给游客就敢要5块;一份普通的炒青菜,在景区里能卖到30块。



无良旅行社更是把这点利用到了极致。本来旅行社是帮人省时间、给人安全感的,可有些不良商家却靠信息差坑钱。要么搞擦边营销,广告里说“全程无购物”“住四星酒店”,实际去了才发现,天天带你去购物店,住的酒店连三星都算不上;要么强制购物,把游客拉到高价玉器店、药材店,不买够一定金额就不让走;还有层层外包,你报的是大品牌旅行社,实际带你玩的却是没资质的“野团”,出了问题找旅行社,对方会说“这不是我们的团”,压根没人管。

把这些问题串起来看,核心就是“一锤子买卖”的心态。游客和景点、商家大多只打一次交道,没有“复购”的说法,自然没人在乎长期口碑。能宰一笔是一笔,能多赚一点是一点,服务好不好、体验舒不舒服,根本没人真的放在心上。

可中国的旅游业本不该是这个样子。2024年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的报告里写着,中国旅游业对GDP的贡献排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要知道旅游业从来不是中国的经济支柱,就靠着市场爆发式增长“躺赚”都能排第二,要是真用心去做,早就该冲到第一了。



其实不是做不好,而是没用心做。九寨沟就是个最好的例子,它日均能接待四万多游客,却很少有人吐槽体验差。景区里的观光车排队时间短,不会让你等上一两个小时;指示牌清清楚楚,不用担心走丢;厕所干净还提供热水,细节做得特别到位;人车分流也规范,游客走路不用怕被车碰到,高中低端酒店一应俱全,不管是预算多还是少,都能找到合适的住处。有人说“5A是其他景区的上限,却是九寨沟的下限”,这话一点不假。

我们手里的好牌其实太多了。故宫里的每一件国宝都藏着故事,景德镇的瓷器传承了千年手艺,长城更是刻着中华文明的“活史书”。布达拉宫、龙门石窟是流传千年的文化遗产,福建土楼、开平碉楼里藏着独特的社区智慧,金沙江、澜沧江流淌着各民族的故事,贡嘎雪山、喀纳斯的景色美得像画。

旅游本是件多好的事啊,就是想暂时从重复的日常里抽离出来,看看不一样的风景,松口气。以前中国旅游业靠着庞大的市场体量“躺赚”,可现在游客越来越懂行,再也不是随便糊弄就能满意的了。

产业从野蛮生长到成熟规范,本就是个必然的过程。只要能正视这些问题:把小众景点好好开发起来,分流热门景区的压力;少搞点复制粘贴的商业街,把地方特色捡回来;规范那些乱七八糟的收费套路,杜绝宰客行为。做到这些,凭中国的旅游资源,肯定能给游客更好的体验。

中国的旅游业,不该输在功利和浮躁上。它值得更用心的经营,也值得拥有更好的未来,毕竟每一个出门的人,都该带着期待出发,带着开心回家。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