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网友陈女士投稿的故事:
四年前,一个意外的电话打破了生活的平静。老伴老家的堂哥来电,说有个民宿老板看中了我们农村的老房子,出价八万,询问是否出售。
听到这个消息,我心中一动,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机会。那座二层瓦房已经空置多年,留着也只是积灰。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告诉堂哥:“卖!当然卖!”
然而,当我将这个决定告诉老伴时,他的脸色却瞬间沉了下来。
老伴18岁便离家参军,在西北军营度过了九年时光。退伍后,他被分配到县城的农机厂,一干就是38年。这些年里,他回农村老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加起来都不到三个月。
刚开始是部队纪律严明,三年才能回一次家。后来是厂里工作繁忙,再后来孩子上学、我们在县城买房,几乎没时间回去。公婆也被我们接到城里居住后,回老家的次数就更少了。
于是,我跟老伴商量:“你想想,我们在县城住了快四十年,孩子也在这里安了家。老家就剩堂哥一家,他又常年住在镇上。那老房子门窗都朽了,留着有啥用?现在能卖八万,多好啊?”
可老伴却坚决不同意:“不卖。别说八万,就是八十万我也不卖。”
我当时就急了:“你这是为啥啊?难不成你退休了还想回那破地方住?我可跟你说,我是不会回去的!公婆都不在了,老家也没啥亲戚,回去连个说话的同龄人都难找!”
老伴却说:“你不懂。城里有套房,乡下有个院,这才叫踏实。就算不常住,万一想回来呢?好歹还有个自己的地儿,总比去别人家凑合强。”
我还想再劝,他却起身去阳台打电话了,跟堂哥反复嘱咐:“哥,再有人问卖不卖,你直接回绝,别跟他们废话。”
从那以后,我没再提过卖房子的事,但心里却一直想不通,这老房子到底有啥好的,能让老伴这么宝贝?八万元都不卖?
今年清明节前,老伴突然跟我说,想回趟老家给公婆扫扫墓。
我当时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回啥回啊?你没看天气预报吗?这半个月都在下雨,老家那房子本来就漏雨,这一下雨,屋里肯定又潮又脏,墙皮都得掉,住哪儿啊?往年不都是给堂哥打钱,让他帮忙扫墓么?今年也这么办,咱别折腾了。”
他当时却挺执着地说:“那不一样,钱是钱,人去是人心。咱好几年没给爸妈上坟了。”
我又劝他:“踏实啥啊?下雨路滑,你这膝盖本来就不好,万一摔着了咋整?老房子也没法住,而堂哥一家在镇上,去他家住多不方便啊。”
我俩吵了两句,他没再说话,但那几天总闷闷不乐的。结果没几天,一场大暴雨连下了三天,把村里的路都冲坏了,回老家根本不可能,这事才算彻底取消。
可没过多久,就在上个月头,老伴又提了回老家的事,他说:“国庆放七天假,孙子跟他爸妈回亲家那边,咱老两口也没事,回趟老家住几天吧?”
我一听又有点不耐烦地说:“国庆?回老家?这到处堵车,回去干啥?再说那老房子,破得不行了,你能住得惯吗?”
老伴带着点伤感地跟我抱怨道:“我想给我爸妈的坟头添把土,清明没去成,这国庆再不去,我怕忘了他坟在哪儿了。还有我小时候玩到大的发小老张,前阵子中风了,半边身子动不了,我怕再不见一面,以后可能就见不着了。”
听他这么说,我心里也有点酸了,就同意了。儿子知道这事后,就跟我们说:“爸,妈,你们想回就回,房子的事你们也别担心,我会找人翻修下!”
说完没几天,儿子就花了五万多,要堂哥找人修缮了一番。外观没怎么动,但里面却装修得很好了,屋顶也简单做了防水。
为了错开高峰期,儿子在国庆前两天就让我们坐高铁回老家。
到了县城车站,堂哥和堂侄子来接的我们,也刚好他们一家要回老家过国庆。因此,回到老家后的第一餐是在堂哥家解决的。
在吃饭的时候,老伴在同村群里发了条“到家了”的消息,没一会儿,村里几个还在的老邻居就陆续来了。
看着老伴长大的王婶,80多岁了,还拎着一篮子土鸡蛋过来,而屋后跟老伴同龄的光棍李叔,拎着一块烟熏肉和一瓶老酒,打算和我老伴喝几杯。
连村头刚回来老家养老的张大爷也来了,一见我老伴就嚷嚷说:“你小子,终于舍得回来住了,当年你当兵走的时候,还跟我借过1块钱没还呢!”
当时,一屋子人说说笑笑,热闹得不行。
我看着桌上堆得满满的东西,突然就想起老伴出发前说的话,是啊,就算亲戚少了,但老家的人情还是热乎的。
第一天晚上,我们两老就在老家住得很惬意。老伴烧了壶热水,倒在脚盆里,我们俩就坐在院子里一边泡脚,一边赏月吹风。
微风吹来的一丝入秋的凉意,又带着淡淡的菜花香,和隔壁邻居做宵夜的味道,让我和老伴很是享受。
看到我闭着眼,靠着椅子上满是享受的样子,老伴突然问我:“现在终于知道我为啥不卖房子了吧?”
我点了点头,心里却有点酸了。以前回村,都是去堂哥镇上的家住,那时候总觉得很不自在。
毕竟我们是客人,晚上根本不敢多说话,怕吵着他们休息;早上也不敢睡太晚,怕被人家笑话,只会蹭吃蹭喝。
可如今在自己的老房子里,就不一样了:想坐就坐,想躺就躺,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
我跟老伴说:“以前我总觉得,爹娘不在了,亲戚也走了,老家就不是家了。现在才明白,只要这房子在,家就还在。”
那天晚上,我睡得特别香,感觉没了城里的热闹,那院子里的虫鸣,时不时作响的狗叫声,就像催眠曲,让我一觉到天亮。
第二天,我一觉睡到上午8点多,脸都没洗,就打开二楼卧室的窗户,望着远处一大片绿油油的水稻,还有隔壁菜地里各种蔬菜瓜果,感觉那一刻的风景真的很美,让人有种不一样的舒适感。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俩过得很充实。今天跟堂哥堂嫂去地里挖红薯,明天跟李叔去山上摘野枣,后天又去王婶家摘玉米……每天都有事做,累并快乐着。
村里的人见了我们,也很是热情,有的拉着我们去家里吃饭,有的给我们各种水果,还有人跟老伴一起回忆小时候的事,听他们说老伴的丑事,我笑得眼泪都出来了。
但也抽了时间,去看了老伴那卧床的发小两次。
回家待了6天半,要不是儿子打电话来说亲家要过来一起过中秋,我们还想留在老家多住几天呢。
收拾行李的时候,不知不觉就把儿子车后备箱给塞满了,里面全是老家人送的鸡蛋、花生、蔬菜,水果等等,满满当当的。
回城路上,老伴一直回头看渐渐消失的老家,嘴里也念叨着:“今年过年,我们还是回老家住吧,好久没在老家过年了!”
我笑着说:“行啊,到时候我们一家子都回来。”我还没说完,透过车里的反射镜,就看到了老伴美滋滋的笑容。
在那一刻,我也终于明白,老伴为啥一定要留住那破旧的老房子。
我知道,不是因为那房子值多少钱,而是因为那里有他珍贵的回忆,有他骨子里割舍不掉的根。
即使城里的房子再大,日子过得再热闹,也不会有老家这般踏实。
毕竟,从农村走出去的孩子,不管在外面待多久,根还是埋在这乡下老家里,在这熟悉的乡音里,和在这些热乎的人情里,很难不回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