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收回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决定书》,让全额支付17.21亿元土地款的紫光系企业陷入生存危机,更将东莞这座“世界工厂”推上营商环境争议的风口浪尖。当政府宣布无偿收回土地并追加3.44亿元罚款时,企业负责人直言:“从事房地产20多年,从未见过如此操作。”
2019年,紫光和创与紫光和融两家公司以17.21亿元竞得东莞市“紫光芯云产业城项目一期”258亩土地,计划打造包含5G技术研究院、物联网研发中心在内的湾区新地标。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所有节奏——国际设计团队无法入境,企业提交80余版设计方案,支付3400万元设计费,并在2020年11月完成95%基坑开挖。
但东莞市自然资源局认为,企业未按合同约定开发建设。2023年3月,该局依据《闲置土地处置办法》作出决定: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并处以出让价款20%的罚款(即3.44亿元)。企业副总经理吴松质疑:“我们投入数亿资金推进项目,政府突然认定闲置,这种做法是否合理?”
土地争议背后,是东莞这座“世界工厂”的深层危机。2025年7月,美资企业东莞欧若凯科技因中美关税战停产裁员,暴露出外资撤离的严峻现实。土地市场更显寒意:2024年挂牌5块宅地中2块临时撤牌,剩余3块均为人才房和安置房。
数据更具冲击力:2024年东莞卖地收入较峰值蒸发超70%,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腰斩56.6%,GDP增速多次位列全省倒数第一。这种断崖式下跌,折射出土地财政难以为继的困境。当财政压力与营商环境产生冲突,地方政府的选择成为关键考验。
案件审理中暴露出程序问题。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承认,自然资源局启动闲置土地调查的时间“存在瑕疵”。根据2020年广东省自然资源厅通知,受疫情影响土地的违约期应从2020年6月15日起计算,但调查通知却在2021年4月30日才送达。
企业方提供的关键证据显示:2020年6月24日和10月26日,住建部门已对基坑工程进行质量安全监督登记;至11月17日,项目已完成95%基坑开挖和20%基础桩施工。尽管法院承认调查启动时间错误,但仍认定土地闲置事实成立。目前案件二审尚未宣判,法律争议持续发酵。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东莞在2023年提出聚焦半导体、新能源、数字经济等六大产业强力招商。但在财政收入锐减的现实下,是坚持开放营商环境,还是采取更严厉的土地政策?这起17亿土地案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转型期的深层矛盾。
从贵州仁怀政府粗暴没收企业,到东莞无偿收回全额付款土地,地方治理模式引发思考。当法槌尚未落下,“世界工厂”的转型之路已行至关键节点——如何在财政压力与营商环境间找到平衡,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与担当。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