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国庆高速充电难:标称续航710km为何实际仅429km?

时间:2025-10-08 14:11:11 来源:DearAuto 作者:DearAuto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全国旅游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自驾游成为主流出行方式,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再创新高。据交通运输部预测,国庆期间全国高速公路日均车流量突破6200万辆次,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达20%,较去年同期增长30%,日均新能源车流量达1240万辆。



面对如此庞大的新能源车流,高速公路充电设施却显得捉襟见肘。截至8月底,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累计建成充电桩6.66万个,同比增长49%,但日均车桩比仍高达186:1。尽管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充电压力,但随着电池容量增大,这类车主也频繁加入充电队伍,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



假期首日,多地高速服务区便陷入“一桩难求”的困境。有车主在服务区排队3小时才完成充电,加上1小时充电时间,前后耗时4小时。这种充电焦虑背后,暴露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充电难根源:远不止桩少这么简单

国庆期间,北京车主李先生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其新购纯电动车官方标称CLTC续航715公里,实际从北京到济南400公里的行程中,车辆在行驶150公里后,表显续航从715公里骤降至450公里。当续航仅剩200公里时,距离下一个服务区还有80公里,最终在服务区排队2小时才完成充电。



资深电动车主指出,高速电耗存在三大隐形杀手:时速超100km/h时风阻呈平方级增长,电耗增加30%-50%;高速行驶时空调使用可使电耗提升15%-20%;电量低于50%时仍坚持行驶将大幅增加续航焦虑风险。这些因素导致官方标称续航与实际表现存在巨大落差。

以笔者亲身经历为例,驾驶某款CLTC续航710公里的纯电动车从广州到汕头(416公里),其WLTC工况续航575公里,但“预估续航”仅429公里。实际行驶中,驱动电耗显示17kWh/100km,但包含空调等设备的综合电耗超过20kWh/100km,与官方标称的15.9kWh/100km存在明显差异。



实验室与现实的鸿沟:测试标准亟待革新

这种现象折射出新能源车宣传的两大顽疾:选择性展示数据和测试标准脱离实际。车企常将驱动电耗与综合电耗混为一谈,或通过理想实验室条件制造低电耗假象。据统计,特斯拉Model Y车主实际平均电耗达17.24kWh/100km,较官方标称的11.9kWh/100km高出44.8%。



当前主流的CLTC工况测试存在明显缺陷:平均车速仅28.96km/h,测试时间1800秒,完全规避实际驾驶中的频繁启停、高速行驶等场景。相比之下,美国EPA标准测试时长是CLTC的3倍多,包含城市、高速、激烈驾驶等5种真实场景,全程开启空调和电器设备,模拟-7℃到35℃的温度范围。

以特斯拉Model Y为例,CLTC工况每度电可行驶8.4公里,而EPA工况仅为6.1公里,差距达27.3%。国庆期间,一位从上海到武汉的车主表示:“标称700公里续航,实际要充两次电,服务区每次排队两小时。”

消费者困境:信息不对称下的艰难抉择

购车决策的信息不对称让消费者陷入困境。据统计,三分之一以上的电动车购买者为首次购车,对电耗缺乏概念,只能依赖厂家提供的数据。而车企热衷于宣传续航里程而非电耗,进一步模糊了消费者的判断标准。



高电耗带来的不仅是充电频次增加,更衍生出额外支出。一位网约车司机发现,运营车辆实际电耗比标称值高25%,每月多支出电费近500元,且不得不每天多花1小时进行第二次充电。高电耗车型还面临双重贬值压力:电池健康度下降加速,且二手市场对“电老虎”车型普遍压价,三年残值率可能比低电耗车型低15%以上。

构建科学评价体系:行业转型的关键一步

当新能源车市占率超过50%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成为当务之急。在能耗测试上,应引入多元场景测试标准,强制车企公布细分数据。美国EPA标准的五大测试条件值得借鉴。



在能效标识上,推行汽车能效标识制度势在必行。为每款电动车标注清晰的电耗区间,包括行车能效、空调能效、驱动能效和补能能效,帮助消费者建立合理预期。

在监督机制上,完善第三方监督机制至关重要。鼓励中立机构定期对市场热销车型进行真实环境测试,并发布报告。同时开放第三方实验室认证,对虚标数据企业实施处罚。

新能源车的终极竞争不应是实验室数据的较量,而是真实场景下的用户体验比拼。建立科学能耗评价体系,既是对消费者权益的尊重,更是推动行业从“野蛮生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正如一位电动车主所言:“我们不需要完美的实验室数据,只需要真实的续航预期。”这个国庆假期暴露的电耗虚标问题,希望成为行业改革的契机。(文|陈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