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些地方和部门在面对舆情时,习惯性使用‘等上级通知’‘听领导安排’等表述。新华社《新华视评》指出,这种‘唯上不唯实’的舆情应对方式,本质上是‘向上甩锅’式官僚主义的表现。
明明属于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却非要等待上级指示;事实清晰、本应立即回应的问题,偏要层层上报,直到舆论发酵升温。这种将矛盾上移、责任转嫁的做法,暴露出部分领导干部担当精神的缺失和责任意识的淡薄,是官僚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向上甩锅’式官僚主义的根源,在于部分干部精神‘躺平’与责任‘懈怠’的双重失职。一方面,‘怕’字当头。一些干部害怕担风险、怕出差错、怕被问责,认为‘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于是选择‘安全第一’,将上级指示作为唯一行动指南。另一方面,‘利’字作祟。部分干部精于算计个人得失,信奉‘既不对上负责,也不对下负责,只对自己负责’的庸俗哲学。在他们看来,严格按照上级指示办事,即使效果不佳,主要责任也不在自己;而若自行决断,一旦处置不当,还可能面临被追责的风险。这种‘责任规避’行为,实则是赤裸裸的官僚主义与精致利己主义。
深挖其根源,‘向上甩锅’式官僚主义的滋生,还有着深层的制度诱因。一些地方存在‘舆情洁癖’,对负面声音零容忍,舆情发生后首先想到的不是解决群众诉求,而是急于灭火问责,拿基层干部‘开刀’。这种‘处置干部替代处置问题’的粗暴做法,迫使一些基层干部在处理敏感复杂问题时如履薄冰、畏首畏尾,最终选择‘矛盾上交’。同时,面对需要多部门协同的复杂舆情,基层往往权限有限、资源不足,想干干不了、想说不敢说,只能寄望于上级推动。
‘向上甩锅’式官僚主义,不仅直接导致行政效率低下,使群众的合理诉求得不到及时解决,小矛盾演变成大问题;还严重侵蚀干群关系。当公众关切一次次被‘已转交上级’敷衍,当社会质疑一个个被‘等待研究’拖延,人民群众对基层政府的信任就会一点点流失。长此以往,‘甩’掉的是公信力、是凝聚力,必将影响发展大局。
根治‘向上甩锅’式官僚主义,亟须制度发力。厘清权责边界,通过制定清晰具体的履职清单,明确基层在舆情中的决策权限和责任范围,让‘该谁办、怎么办’一目了然,杜绝‘权责不对等’带来的避责空间。对政策咨询、民生诉求等常规事务,需大胆赋予基层即时回应权;对复杂敏感的跨部门问题,要建立高效的上级协调机制,绝不能让基层‘独木难支’。
健全容错机制,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刻不容缓。需把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与推诿塞责、不作为的失职区分开,为敢担当者撑腰鼓劲。更要彻底扭转‘唯上’的考核导向,将舆情处置时效、问题解决实效、群众满意程度纳入硬指标,让‘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干部有舞台、受重用。
从干部个人层面看,还须主动提升履职硬实力。一些干部选择‘等靠拖’,除了怕担责,也存在着‘本领恐慌’。要积极开展针对性教育培训,聚焦舆情应对、群众工作、应急处突等实战能力,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干部掌握‘怎么听群众诉求、怎么回应质疑、怎么化解矛盾’的实用技能。推动干部下沉一线,在直面群众诉求、化解矛盾纠纷的实践中提升能力、增强担当。强化责任意识培育,让‘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信念融入血脉,铸就‘事不避难’的政治品格。
舆情应对是检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试金石,铲除‘向上甩锅’式官僚主义滋生的土壤,须以刚性制度倒逼干部卸下‘怕担责’的思想枷锁,以鲜明导向激励干部挺起‘主动干’的担当脊梁。这样才能以‘马上就办’的行动回应好群众期待,以‘真抓实干’的作为赢来人民信任,在新时代‘赶考路’上交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答卷。
来源 | 人民论坛网
责任编辑 | 常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