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像张伟这样的老员工,就是公司发展的绊脚石!"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新总裁李明站在投影屏前,目光如刀锋般扫过在座的每一个人。
"你的那些策划方案,过时了!明天开始不用来了!"
张伟猛地站起身,椅子发出刺耳的摩擦声:"李总,我在这家公司工作了十五年..."
"十五年又怎样?"李明冷笑,"十五年的经验,比不上一个新人的创新思维!"
全场死寂。张伟的手在颤抖,脸涨得通红。他没有想到,自己会在这样一个普通的周三下午,被当众羞辱。
更没有想到的是,三天后,会让一切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01
张伟今年四十五岁,在华泰集团已经工作了整整十五个年头。
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到策划部的骨干员工,他见证了这家传统制造企业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他的办公桌上摆着一张张荣誉证书,墙上贴满了他参与策划的成功项目海报。
华泰集团是一家有着三十年历史的家电制造企业。董事长王建国白手起家,从一个小作坊发展成年营业额超过十亿的大型企业。然而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冲击和年轻消费群体的崛起,公司业绩开始下滑。
去年年底,王董事长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引入职业经理人,对公司进行现代化改革。
李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华泰集团的。三十二岁,海外名校MBA毕业,曾在几家知名外企担任高管。年轻、有学历、有背景,被王董事长寄予厚望。
李明上任的第一天,就在全员大会上宣布了自己的改革理念:"华泰集团要想在新时代立足,必须彻底摒弃陈旧的思维模式,拥抱年轻化、数字化、国际化!"
台下掌声雷动。张伟也在鼓掌,尽管心里有些不安。他隐隐感觉到,这位新总裁的到来,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变化。
果然,李明上任后的第一个月,就对公司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引入了新的管理制度,重新设计了工作流程,还聘请了一批年轻的海归员工。
对于张伟这样的老员工,李明的态度很明确:要么适应新时代,要么被新时代淘汰。
"张伟,你的这个方案需要重新修改。"李明第一次否定张伟的策划方案时,态度还算客气,"现在的消费者更注重体验感和互动性,你这种传统的推广模式已经过时了。"
张伟点点头,回去重新做了一遍。
第二次,李明的语气就有些不耐烦了:"我说过多少次了,要用年轻人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你这样的方案,怎么可能打动90后、00后的消费者?"
第三次,李明当着整个策划部的面批评张伟:"我真的怀疑,你这十五年到底学到了什么?"
办公室里的氛围开始变得微妙。年轻的同事们看张伟的眼神多了些同情,也多了些距离。大家都知道,在职场上,被领导多次否定意味着什么。
张伟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他开始怀疑自己,开始反思自己的工作方法。晚上回家,他会在电脑前坐到很晚,研究最新的营销理念,学习年轻人喜欢的表达方式。
妻子心疼地劝他:"你都四十五了,何必这么拼?"
"不拼不行啊。"张伟苦笑,"新总裁说得对,不适应就会被淘汰。"
然而,无论张伟如何努力,李明对他的态度依然没有改善。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否定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直接。
02
李明的改革速度很快,手段也很激进。他不仅要改变公司的业务模式,更要改变公司的人员结构。
在他看来,像张伿这样的老员工,不仅思维僵化,还会影响新员工的积极性。他们就像是机器上的老零件,虽然还能运转,但效率低下,迟早要被替换。
"现代企业管理讲究的是效率和创新。"李明在一次管理层会议上说,"我们不能因为所谓的人情,就容忍低效率的存在。"
策划部副经理小刘点头附和:"李总说得对。现在市场变化这么快,我们必须要有年轻的血液。"
小刘今年二十八岁,是李明上任后提拔的。他毕业于名牌大学,有海外交流经验,深得李明赏识。
张伟坐在会议桌的角落里,听着大家讨论如何"优化人员结构",心里五味杂陈。他知道,这些讨论的矛头最终都会指向自己这样的老员工。
矛盾在一次客户提案会议上彻底激化。
那是一个重要的项目,客户是一家知名的电商平台,如果能拿下这个合作,对公司的业绩将有很大帮助。李明亲自主导这次提案,张伟作为策划部的资深员工,负责方案的核心内容。
张伟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准备这个方案。他研究了客户的商业模式,分析了目标消费群体,制定了详细的推广策略。在他看来,这是一个相当完善的方案。
然而,当他在客户面前开始介绍时,李明就开始皱眉头。
"等一下。"李明打断了张伟的介绍,转向客户,"不好意思,让我重新为您介绍一下我们的方案。"
客户有些困惑,张伟更是愣在了那里。
"张伟的这个方案,思路比较传统。"李明对客户说,"我觉得对于您这样前沿的电商平台,应该用更加创新的方式。"
接下来的十分钟里,李明否定了张伟方案中的大部分内容,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客户听得很认真,但张伟能看出来,他们眼中有些疑惑。作为一家公司,内部出现这样的分歧,确实会让客户对公司的专业性产生怀疑。
会议结束后,客户很客气地说会考虑,但张伟知道,这个项目基本上没希望了。
果然,第二天客户就通知华泰集团,决定与其他公司合作。
"这就是你十五年经验的结果?"李明在复盘会议上毫不客气地指责张伟,"这种小学生水平的策划,怎么能拿出来见人?"
张伟想要解释:"李总,其实我的方案..."
"别找借口了!"李明挥手打断,"就是能力不行!"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同事们都低着头,不敢看张伟。张伟感觉自己的脸在发烧,胸口像压了一块石头。
他在华泰集团工作了十五年,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羞辱。更让他难受的是,这种羞辱是当着客户的面进行的,这不仅仅是对他个人的否定,更是对他专业能力的公开质疑。
那天晚上,张伟失眠了。他躺在床上,反复回想着白天发生的一切。妻子在身边睡得很香,发出轻微的鼾声。张伟看着天花板,心里充满了挫败感。
也许李明说得对,也许他真的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03
客户项目失败后,张伟在公司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
李明开始频繁地否定他的工作,有时甚至会当着其他同事的面批评他。办公室里的气氛变得很微妙,大家看张伟的眼神都有些同情,但没有人敢为他说话。
在现代企业里,站队是很重要的。李明作为新任总裁,代表着公司的未来方向,没有人愿意为了一个"过气"的老员工而得罪新领导。
张伟也理解大家的选择。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要照顾,都有自己的职业发展要考虑。
但理解归理解,心里还是会感到孤独和失落。
特别是看到那些年轻同事围在李明身边,热烈地讨论着各种"创新"想法时,张伟更是感到了一种深深的隔阂。他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局外人,被排斥在这个集体之外。
"老张,要不你主动申请调岗吧。"一天下班后,老同事王师傅悄悄对张伟说,"李总明显看你不顺眼,再这样下去对你没好处。"
王师傅是生产部的老员工,和张伟同时进入公司。他看不惯李明的做法,但也无能为力。
"调到哪里去?"张伟苦笑,"我做了十五年策划,现在让我去干别的,不是从头开始吗?"
"总比被动挨打好。"王师傅叹气,"你看不出来吗?李总就是要把我们这些老员工一个个清理掉。"
张伟当然看得出来。但他不甘心。十五年的努力,十五年的积累,就这样轻易放弃,他做不到。
他决定再努力一次,再争取一次机会。
张伟开始更加努力地工作。他主动学习最新的营销理念,研究年轻人的消费习惯,甚至还报了一个网络营销的培训班。
然而,这些努力并没有改变李明对他的态度。
转眼到了年底,公司要进行年度总结和来年规划。按照惯例,各部门要向全体员工汇报工作成果。
这是一个重要的场合,所有的管理层和员工都会参加。张伟知道,这可能是自己证明能力的最后机会。
他精心准备了一份年度总结报告,详细回顾了自己这一年的工作成果。尽管遭遇了很多挫折,但张伟还是完成了几个不错的项目,为公司创造了一定的价值。
然而,当轮到他汇报时,李明却突然宣布了一个决定。
04
"在进入下一个议程之前,我有一个重要的人事安排要宣布。"
李明站在台上,声音清晰地传遍整个会议厅。台下坐着华泰集团的全体员工,大家都专注地看着他。
张伟坐在第三排,手里拿着准备好的汇报材料。他以为接下来就轮到自己发言了,但李明的话让他感到了不安。
"经过这一年的观察和评估,我发现公司在人员结构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李明的语气很平静,但内容却像一颗炸弹,"有些员工虽然工作年限很长,但已经不适应公司的发展方向。"
台下开始有人窃窃私语。大家都知道李明要说什么了。
"为了公司的长远发展,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我决定对部分岗位进行调整。"李明环视全场,目光最终落在了张伟身上,"策划部的张伟同志,从下周开始调至仓储部,担任库管员。"
会议厅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张伟,眼神中有同情,有惊讶,也有幸灾乐祸。
张伟感觉自己的大脑一片空白。从策划部到仓储部,从策划专员到库管员,这不是调岗,这是明摆着的降职和羞辱。
他想要站起来说些什么,但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他想要反驳,但喉咙像被堵住了一样发不出声音。
"另外,"李明继续说,"为了加强策划部的创新能力,我决定提拔小刘为策划部经理,全面负责部门工作。"
掌声响起。小刘站起来向大家鞠躬致谢,脸上洋溢着得意的笑容。
张伟坐在那里,感觉整个世界都在旋转。十五年的策划经验,十五年的辛勤工作,就这样被一句话否定了。从专业的策划人员到普通的库管员,这样的落差让他几乎无法接受。
会议继续进行,但张伟已经听不进去任何内容了。他机械地坐在那里,手里的汇报材料已经被汗水浸湿。
会议结束后,同事们陆续离开。有几个关系比较好的同事走过来,拍拍张伟的肩膀,说一些安慰的话,但大多数人都匆匆走过,生怕被连累。
张伟最后一个离开会议厅。他走得很慢,每一步都像是在告别。这个会议厅,他来过无数次,做过无数次汇报,获得过无数次掌声。但从今以后,他可能再也不会以策划人员的身份站在这个台上了。
回到办公室,张伟开始收拾自己的东西。十五年积累的资料,十五年收集的案例,十五年获得的荣誉,都要装进纸箱里带走。
"老张,真是对不起。"小刘走过来,脸上带着歉意,但眼神中却有掩不住的兴奋,"我也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
张伟抬头看了他一眼,没有说话。小刘的话听起来像是在道歉,但更像是在炫耀。这个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年轻人,现在成了自己的顶头上司。
"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你尽管说。"小刘继续说,"毕竟我们是同事嘛。"
同事?张伟心里苦笑。从明天开始,他们就不再是同事了。一个是策划部经理,一个是仓储部库管,身份地位天差地别。
"谢谢。"张伟淡淡地说了一句,继续整理自己的物品。
整理到最后,张伟发现了一份文件夹,里面装着一份他刚完成不久的项目策划书。这是他为公司下一年的发展制定的一个重要规划,花费了他大量的心血。
张伟拿起文件夹,犹豫了一下。按理说,这份策划书应该留在策划部,交给小刘继续跟进。但看着这份凝聚了自己无数心血的作品,张伟实在舍不得。
最终,他还是决定把这份策划书带走。也许以后永远不会用到,但至少,这是他在策划岗位上最后的作品,是他十五年职业生涯的一个纪念。
第二天一早,张伟来到仓储部报到。仓储部在公司的最底层,环境嘈杂,到处堆满了货物。他的新工作就是管理这些货物的进出,核对库存数据。
这和他之前的工作完全不同。从动脑子的脑力劳动,变成了动手的体力劳动;从办公室的安静环境,变成了仓库的嘈杂环境;从策划创意的成就感,变成了重复劳动的枯燥感。
仓储部的老员工们对张伟的到来感到很意外。他们都知道张伟之前是策划部的骨干,现在突然降到仓库来做库管,大家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张哥,真是委屈你了。"仓储部主管老陈同情地说。
"没什么委屈不委屈的。"张伟强颜欢笑,"工作都是为公司服务,在哪里都一样。"
但心里的委屈和不甘,只有他自己知道。
05
在仓储部的第三天,张伟遇到了一个意外。
那天下午,他正在整理办公桌上的文件,准备下班回家。由于对新环境还不够熟悉,他在收拾文件时不小心碰倒了桌上的文件夹。
文件夹掉在地上,里面的文件散落一地。其中有一份文件飘得比较远,正好落在了过道上。
张伟赶紧蹲下身子,一张张地收拾散落的文件。就在他伸手去够那份飘得最远的文件时,一双黑色的皮鞋出现在了他的视野里。
张伟抬起头,看到了董事长王建国。
王建国今年五十八岁,中等身材,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他是华泰集团的创始人,也是张伟心中最敬重的领导。
"不好意思,王董。"张伟有些慌张地站起身,"我在收拾文件,没注意到您过来了。"
"没关系。"王建国和蔼地笑了笑,弯腰帮张伟捡起了那份文件,"这是什么?"
王建国看了一眼手中的文件,封面写着"华泰集团2024-2025年度市场拓展规划"。他翻开第一页,看到了张伟的名字。
"这是我之前做的一份策划书。"张伟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释,"本来应该留在策划部的,但我舍不得,就带过来了。"
王建国点点头,没有多说什么,但张伟注意到,他的表情有些微妙的变化。
"你现在在仓储部还适应吗?"王建国问。
"还好,大家都很照顾我。"张伟回答。
王建国又点点头,把文件递还给张伟。但在递文件的过程中,张伟注意到,王建国的手指在文件上停留了几秒钟,似乎在思考什么。
"好好工作。"王建国说完,就继续向前走去。
张伟拿着文件,看着王建国离去的背影,心里有些困惑。刚才那一瞬间,他感觉王建国对这份策划书很感兴趣,但又说不清楚具体是什么感觉。
回到家后,张伟把这件事告诉了妻子。
"也许王董只是随便看看。"妻子安慰他,"你别多想了。"
但张伟总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王建国虽然平时很和蔼,但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他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有其深意。刚才那种微妙的表情变化,绝不是随便看看那么简单。
那份策划书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能让王建国产生那样的反应?
张伟打开文件夹,重新翻阅了一遍自己的策划书。这是他在离开策划部之前完成的最后一份作品,详细分析了华泰集团当前面临的市场挑战,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和发展建议。
在张伟看来,这份策划书是自己十五年工作经验的集大成之作。他运用了自己积累的所有专业知识,结合对公司的深入了解,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市场拓展方案。
但李明否定了这份策划书,认为它"思维陈旧,缺乏创新"。
可是,王建国刚才的反应,似乎不是这样的。
张伟越想越困惑。他决定明天找机会再观察一下王建国的态度。
然而,第二天发生的事情,让他更加困惑了。
第二天上午,张伟正在仓库里核对货物清单,突然听到有人在谈论一件奇怪的事情。
"你们听说了吗?王董昨天晚上一直在办公室加班到很晚。"行政部的小李神秘地说。
"加班有什么奇怪的?"同事问。
"奇怪的是,王董让秘书把李总最近提交的所有报告都拿过来了。"小李压低声音,"而且,我听说王董还让人事部准备了一份详细的人员变动报告。"
张伟的心跳突然加快了。他想起了昨天王建国看到自己策划书时的表情。
中午休息时,张伟从仓库路过董事长办公室。透过半开的门,他看到王建国坐在办公桌前,面前摊着一堆文件。而在这些文件中,张伟隐约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封面。
那是他的策划书。
就在这时,李明敲门走了进去。
"王董,您找我?"
王建国抬起头,看了李明一眼,然后缓缓地说:"我想和你谈谈公司的人事安排。"
张伟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不敢继续停留,匆匆离开了。但他的脑海里一直回响着一个问题:王建国要和李明谈什么?
下午三点,公司突然传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李总被王董叫到办公室,两人在里面谈了整整一个小时。
更令人震惊的是,李明从办公室出来时,脸色苍白,神情恍惚。
"到底发生了什么?"
"王董对李总说了什么?"
整个公司都在猜测,但没有人知道答案。
只有张伟心里隐约猜到了什么。他想起了昨天掉落的那份策划书,想起了王建国看到策划书时的表情,想起了今天上午办公室里的那一幕。
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了一个可能性,但这个可能性让张伟不敢相信。
他的那份策划书,到底藏着什么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