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中国房价未来走向的讨论甚嚣尘上。有人担忧,中国房价是否会像日本那样,经历短期急跌后,陷入长达30年的低迷?亦或是否会像美国在2008年次贷危机后那样,经历4年急跌、20%的跌幅后,再用10年时间实现房价翻倍?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我深入研究了中美两国的城市化进程、房地产市场发展以及政策刺激措施,试图从中找到答案。
一、城市化进程对比:中国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尽管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早已跻身世界级大城市行列,全国有55个城市通地铁,地铁数量全球第一,但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其实才刚刚走到美国1920年的水平。这意味着,中国进城的大潮尚未结束。美国从1840年开始城镇化,到1920年,城市人口比例首次超过农村,达到51.2%。有趣的是,1920年的美国与2011年的中国在城镇化人口占比、城乡差距以及大城市边缘特征等方面极为相似。
美国城镇化进程中经历了两次重大转折。二战后,有钱人和中产阶层纷纷搬往郊区,购买带小院子的房子,汽车文化应运而生。80年代互联网爆发,科技公司也迁往郊区,催生了一批精品小城。2000年以后,美国又形成了三个超级都市圈,吸纳了近一半的人口。相比之下,中国2021年的城镇化率才64.7%,与美国1970年的水平相当,且制造业地位与美国七八十年代相似。但中国的基建科技远超当时的美国,因此未来大概率也会走向人口郊区化,形成几个大都市圈。
换句话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远未结束。
二、房地产市场发展:从数量竞争转向质量竞争
网上常有人讨论中国房子修得太多,房地产市场即将崩溃。然而,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城镇人均住房才1.07套,接近美国1960年的水平。当时美国人均住房达到1.1套后,房地产市场并未停滞,反而通过旧房换新房,从老破小搬到郊区带花园、车库的新房,生活品质大幅提升。
如今,中国大城市中心区的保障房质量不俗,部分老旧商品房甚至不如保障房舒适。未来,可能会有更多人选择搬往郊区,购买洋房、小别墅,享受新鲜空气和宽敞的活动空间。这样一来,房地产市场将不再单纯拼数量,而是转向拼质量。此外,房子的金融属性客观存在。美国通过不动产投资基金发展房地产金融,依靠稳定的租金收益赚钱,而非炒房。这一模式对中国来说也具有参考价值,说明房地产行业仍有潜力可挖。
三、政策刺激措施:中美应对危机的异同
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贷款买房超出能力范围,银行门槛过低,且将次级贷款打包成证券出售,最终导致金融系统崩溃。美国采取了四项措施应对危机:一是直接给银行注资;二是降息加量化宽松,放松货币政策;三是帮助快还不起贷款的人延期还款;四是减税,刺激消费和投资。2012年,美国房价开始大幅反弹,并持续上涨至今。
如今,中国也面临类似情况。政府发行特别国债给商业银行“输血”,货币政策开始转宽松,如降准降息;允许银行与房贷困难户协商延期还款;并重点发展科技和金融。有美国的成功经验在前,中国的楼市未来或许并不那么悲观。
总结:中国房价或走美国复苏之路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我个人认为,中国房价未来可能会走美国的复苏之路,而不太可能像日本那样陷入长达30年的低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