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从抢购到滞销:中国殡葬业暴利时代终结,刚需为何难以为继?

时间:2025-10-19 04:23:32 来源:毒sir财经 作者:毒sir财经



阳间楼市遇冷,阴间墓市亦寒:殡葬业暴利神话破灭

近日,号称“殡葬第一股”的福寿园发布2025年中期财报,营收同比下降超四成,上市以来首次亏损。这家曾因天价墓地引发“死不起”社会争议的企业,股价自2023年峰值后持续暴跌,已跌破12年前发行价。从“抢墓地难”到“卖墓地难”,中国殡葬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行业寒冬。



暴利时代:从6000万亏损到9.8万/㎡天价墓

福寿园的崛起堪称民营殡葬业样本。1994年成立时,中国殡葬服务仍以国营为主,民营机构举步维艰。1996年,该公司年亏6000万元,母公司欲甩包袱之际,徒步探险家余纯顺罗布泊遇难事件成为转折点。福寿园借势举办“迎壮士回家”活动,通过名人效应打开市场,随后通过安葬历史名人、修建人文纪念设施,逐步建立品牌影响力。

其核心盈利模式直指墓地销售。政府限价的基本殡葬服务利润微薄,而市场化定价的墓地业务成为“印钞机”。进价不足200元/㎡的墓地,转手以数万元乃至9.8万元/㎡出售,福寿园凭此拉高全国墓价。2023年,其0.6㎡新墓地更创下45.78万元天价,每平方米价格远超一线城市豪宅。



泡沫破碎:天价墓地为何卖不动了?

2023年成为行业分水岭。当福寿园还在扩张40余城业务时,市场已悄然逆转。多地出现大学教授子女用垃圾袋装骨灰、75岁老人宣称“死后连骨灰都不要”等事件,折射出社会观念剧变。当代人更注重“活在当下”,对“风光大葬”的执念减弱,加之城市化导致祭扫不便,高价墓地需求骤降。

政策调控更成为压垮暴利模式的最后一根稻草。2024年11月起,全国开展殡葬业专项整治,限制公益性公墓价格、经营性墓地尺寸,严打高端市场。多地推出骨灰寄存、海葬、树葬等新型丧葬形式,晋城、乐清、阜新等地对生态葬给予1000-8000元补贴,推动行业回归公益本质。



行业变局:暴利终结与服务转型

福寿园的困境并非孤例。同期,多家殡葬巨头业绩下滑,但跨界入局的福成股份(主业畜牧)却逆势增长。其亲民价格策略印证:非殡葬需求消失,而是暴利模式难以为继。人口结构变化加剧行业挑战——中国已连续三年出生人口低于死亡人口,但殡葬从业人员缺口仍大,多地高校开设本专科殡葬专业,吸引年轻人加入。

海外市场的意外繁荣成为新亮点。日本90%棺材来自山东,90%墓碑产自福建;欧美消费者通过亚马逊购买高价冥币,模仿中国烧纸钱习俗。这种“文化出海”现象,为行业带来增量空间。



未来之路:从卖墓地到卖服务

行业转型已现端倪。殡葬题材影视《人生大事》《破地狱》破票房纪录,降低社会偏见;AI技术复原逝者故事、数字墓园打破时空限制;专业悲伤疗愈、定制告别仪式等增值服务兴起。当殡葬业不再依赖墓地溢价,而是聚焦生命纪念与情感服务,暴利终将让位于温度。

这场变局中,福寿园的亏损与福成股份的增长形成鲜明对比,揭示行业本质:非市场消失,而是商业模式需重构。当生死议题回归理性,殡葬业或许能摆脱“发死人财”的污名,真正成为传递生命敬畏的温暖行业。



参考资料:

1.中国新闻周刊《“天价墓地”,变天了》

2.冯仑风马牛 《口水和金钱齐飞,中国殡葬第一股是怎样炼成的?》

3.澎湃新闻 《火葬场、棺材、墓碑、冥币,全球的“身后事”几乎都被他们包办》

作者:金句

编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