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1月18日讯(编辑 黄君芝)在人工智能(AI)技术迅猛发展的初期阶段,许多行业从业者曾迎来一段“甜蜜期”——AI工具通过提升工作效率、加速任务完成速度,间接推动了薪资增长。然而,这一趋势可能正在迎来转折点。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政策与实践学院副教授Ioana Marinescu警告称:“AI可能已将工资推向峰值,自动化对就业市场的重塑或将引发薪资结构逆转。”
Marinescu与布鲁金斯学会联合发布的最新研究指出,当前经济中超过14%的认知类任务已实现自动化,这一比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攀升。研究模型显示,当约37%的智力工作被AI取代时,工资增长将停止并转向下滑。“具体转折时间取决于技术渗透速度与行业适应性,”她补充道。
研究团队构建的“AI薪酬曲线”模型揭示了这一过程的三个阶段:初期AI工具提升生产力带动薪资上涨;中期自动化普及导致增长放缓;最终机器大规模替代人类工作引发薪资下降。Marinescu强调:“若科技行业就业流失未被其他高价值岗位抵消,且体力劳动岗位保持稳定,薪资下滑将成为必然。”
研究假设自动化优先替代模式识别、基础写作等“低门槛”智力任务。Marinescu指出:“翻译、基础营销文案等岗位可能率先减少。例如,若软件开发人员被AI取代,而新兴领域未能创造足够岗位,整体就业份额下降将压低薪资水平。”
数据支撑了这一观点:常规认知工作占比已从1970年代的49%降至2018年的35%。Marinescu解读称:“这14个百分点的下降,正是智能工作自动化程度提升的直接证据。”
研究揭示了一个关键变量:体力与智力劳动的可替代性。当两类工作更易互换时,薪资损失将加速。Marinescu解释:“若AI能轻松替代更多类型人类工作,薪资下降速度将更快。体力劳动部门从业者从自动化中获益的空间将越来越小。”
她以制造业为例:“当机器人既能完成精密组装(智力任务)又能搬运重物(体力任务)时,传统岗位的薪资竞争力将被削弱。”
Marinescu建议密切追踪两大指标:从事体力与智力劳动的工人比例变化,以及就业市场是否向AI易替代岗位集中。“若更多人离开办公桌岗位转向低增长体力工作,可能意味着AI薪酬曲线已达顶峰。”
这一研究为政策制定者与企业敲响警钟:在AI重塑就业市场的进程中,如何通过职业培训、新兴产业扶持等手段缓冲冲击,将成为关键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