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9月23日讯(记者 胡皓琼)随着低空经济领域的持续升温,主机厂商不断推陈出新。在今日举办的2025深圳eVTOL产业发展大会暨低空经济展览会上,震东智飞与晔生航空分别发布了创新产品,引发行业广泛关注。其中,震东智飞推出的吨级重载纵列双桨eVTOL,以及晔生航空发布的三款载人机型,成为本次展会的亮点。
eVTOL新品频出,纵列双桨构型受瞩目
“我们发布的吨级重载纵列双桨eVTOL天鲲DY6,在展会期间已收获超过50架的国内外意向订单。”震东智飞展台工作人员向财联社记者介绍,该产品采用自主研发技术,遵循“先载物,后载人”的策略,目前主要用于货运领域。待载物版取得适航认证(TC)后,计划推出同款载人版,设计载客量可达8人。
该工作人员进一步表示,纵列双桨构型借鉴了波音CH47长达70年的历史经验,经过充分验证。与其他飞行器相比,该构型在动力损失后可通过自旋实现滑翔降落,最大程度保障安全。同时,其载重能力更强,可适应99%的陆地场景。
震东智飞发布的天鲲DY6(财联社记者 摄)
与此同时,广东晔生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在展会期间全球首发了三款原创且已申请国家专利的全尺寸实体整机:超轻型载人eVTOL——云舰WingShip、云翼WingWing、云鲲WingCool。这些产品已于2025年7月12日成功完成首飞。
展会上还展出了智航无人机的载人飞碟eVTOL,主要用于观光娱乐领域,展现了eVTOL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对此,华羽先翔首席运营官王斌表示,市场上的eVTOL机型采用了多种技术构型,包括全倾转旋翼、半倾转旋翼、多旋翼等。从使用场景来看,可分为载人和运货两大类。其中,载人eVTOL又包含专为个人飞行体验设计的轻量化eVTOL(1~2座)和城市空中交通使用的出行eVTOL(4~6座)。现阶段,个人飞行eVTOL和出行eVTOL呈现出并重发展的局面,但未来低空经济仍将以出行eVTOL为主。
“随着eVTOL市场的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需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同时降低成本,以满足市场需求。”王斌说。
主机厂商取证进程加速,技术突破助力商业化
除了新品发布,财联社记者还在展会现场看到,广汽高域、零重力、亿航智能(EH.US)等主机厂商携真机参展。
其中,广汽高域相关负责人表示,其AirCab机型于今年6月发布,已申请TC取证,截至目前已有千台意向订单,预售价格不超过168万元。该机机身采用航空级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占比达到90%,同时结合广汽集团成熟的汽车级规模化生产体系,将材料成本降低近30%,保留了“减重32%、提升续航35%”的性能优势。
广汽高域AirCab(财联社记者 摄)
华羽先翔自主研发的鸿鹄eVTOL整机及核心子系统型号合格证(TC)申请,在本月初获民航局正式受理。华羽先翔方面表示,公司是国内首家自研飞控系统与电动力螺旋桨系统随整机进入适航审定程序的eVTOL主机厂,预计2026年年底前取证。
“飞控系统是飞机适航取证的核心部分,需要满足严格的适航标准,并通过大量的测试和验证活动,确保其安全性和可靠性。”王斌向财联社记者介绍,自研飞控系统的难点还包括传感器数据融合、飞控的高实时性等。而自研电动力螺旋桨系统也存在气动效率优化、低噪声设计、结构强度和轻量化设计、振动抑制设计等难点。
王斌举例道,在有限的尺寸、转速和功率下,要实现螺旋桨的气动效率最大化,产生最大的推力并最小化功率消耗,需要进行先进的翼型设计、三维扭转与桨距分布设计,以及叶尖优化等,这需要深厚的空气动力学知识和大量的试验验证。目前,公司已围绕整机性能、核心子系统可靠性等关键目标,开展超百次试飞试验与地面验证测试。
值得关注的是,震东智飞的新品采用的闭源(非开源)自研飞控。据震东智飞展台工作人员介绍,市面上飞控系统多适配多旋翼,并不能很好适配公司所选的纵列双桨构型。为此,公司组建了飞控相关研发部门,其飞控采用国产车规级芯片,集成三余度安全飞控系统、双重导航体系(包括卫星导航和视觉融合导航)及自主避障系统,实现无人直升机的自主起飞、降落、悬停、避障及精确导航。
“当前的主机厂商研发产品,都是以安全、适航取证为最优先目标,由此获得更好的融资机会。这也是他们选择飞控、电机等配套产品合作厂商时主要考虑的方面。”有参展商告诉财联社记者。
整体来看,王斌称,今年eVTOL市场呈现出更为活跃的态势。与去年相比,今年有更多的eVTOL机型进入了适航审定的关键阶段,这表明行业在适航认证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会有更多的机型进入适航审定的阶段,推动eVTOL市场向商业化运营加速迈进。
氢能动力或成未来趋势,2027年有望加速发展
在展会期间,财联社记者还注意到,有eVTOL主机厂商已设计氢混动力产品。不过目前主流的主机厂商,仍主要采用电力驱动。
“预计在eVTOL领域,氢能动力的应用会在2027年加速发展。”易氢动力技术总监刘慧泽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从使用客户端来看,当前国内外eVTOL仍处于产业化初期的研发验证、取证阶段,有不少主机厂商尚未完全打通应用场景与商业逻辑。而氢能动力这类能源替代,是这些主机厂商第二阶段需要考虑的问题。
此外,刘慧泽进一步解释,从氢能自身发展来看,虽然能够让eVTOL飞得更远,但当前的氢能供应补给较电力有一定差距,因此仍需要一定商业化推广的时间。“若氢能产业进一步规模化发展,制氢价格下降,也会降低燃料成本。届时氢能动力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可能会比电池成本更低。”
据财联社记者了解,目前氢能多应用于重卡领域。近日,明天氢能公司与大道行新能源公司签署了500台氢能重卡订单。
“氢能重卡的常态化运营,已具有一定规模,氢能动力已因此积累了大量的用氢经验和安全性保障。甚至从安全角度来看,氢能的安全性会更高。”刘慧泽说,氢燃料电池在发生危险时,可以做到毫秒级完全隔离切断储能端与发电端,并排空氢气瓶中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