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中秋长假期间,全国多地遭遇高温天气“返场”,武汉气温一度飙升至35℃以上,仿佛“一夜回到夏天”。10月6日,武汉市发布高温黄色预警,持续的高温让不少人担忧:地里的庄稼能否经受住这样的考验?农业作为受气候影响最直接的产业,如何在极端天气下保障产量与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10月7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走进位于武汉市岱家山科创城的武汉四信智农机电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四信智农”)。这家成立于2025年的初创企业,核心团队在智慧水利领域深耕多年,如今将技术经验延伸至农业赛道。公司负责人表示,选择农业领域,既看中了国家对智慧农业、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支持,也看到了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巨大潜力。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在武汉四信智农的展厅,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AI技术在农业中的多场景应用。从气象监测、虫情预警到土壤墒情分析,从精准施肥到智能灌溉,AI正逐步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传统农业依赖人工经验的管理模式,正被一套完整的AI信息化解决方案取代。
以灌溉与施肥为例,智能水肥一体机通过土壤传感器实时监测肥力、温湿度等数据。当土壤湿度低于60%-70%时,系统会自动启动水肥一体机,精准完成浇水与施肥操作。这一过程无需人工干预,彻底告别了传统农业中“靠天吃饭”“凭经验干活”的局限性。
面对高温天气,AI的“智慧”同样体现在环境调控上。例如,当系统检测到大棚内温度达到35℃的临界值时,抽风机与排风机将自动启动,加速空气流通,有效降低室内温度。这一功能在近期武汉30多度的高温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幼苗生长提供了适宜环境。
AI赋能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管理规模的革命性突破。工作人员介绍,过去农村家庭种植二三十亩地已属劳累,而如今借助AI、物联网与数字化技术,单人管理四五百亩地成为现实。更值得关注的是,农业生产的科学性显著增强——通过土壤传感器、水分传感器与气候监测数据的结合,种植决策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农业真正迈入“智慧”时代。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陈晴 摄
记者手记:智慧农业的“破局”之路
在政策扶持下,智慧农业迎来发展机遇,但转型之路仍充满挑战。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作为初创企业,武汉四信智农的试验场地仅限于办公区走道的泡沫箱种植。工作人员坦言,农业投入大、周期长、环节复杂,公司目前资金实力有限,客户也主要依赖政府项目,直接面向农户的市场渠道尚未打通。
技术层面,AI大模型需要高质量的农业数据支撑,但农业数据具有地域性、季节性与周期性特征,其复杂程度远超一般行业;商业层面,我国农业经营分散、利润微薄,农户对新技术的接受度与购买力较低。如何构建“农户用得起、企业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成为“AI+农业”必须跨越的关卡。
尽管泡沫箱中的试验植物尚显稚嫩,但它们承载着科技赋能农业的梦想。期待未来,这些萌芽于走道的智慧技术,能真正走进田间地头,让农户与企业共享科技红利,共同收获丰收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