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小米汽车因两起交通事故再度成为舆论焦点,小米公司及其创始人雷军也因此被推上风口浪尖。这两起事故不仅引发了公众对小米汽车安全性能的质疑,更因官媒的直接批评和部分网友的极端反应,引发了一场关于企业责任、舆论监督与饭圈文化的广泛讨论。
10月9日凌晨,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发生一起小米汽车坠海事故。据网友爆料的现场视频显示,一辆白色小米汽车脱离正常行驶道路,径直冲破路边护栏坠入海中。事故原因据网传为“车主踩刹车没刹住”,这一说法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发了对小米汽车刹车系统的广泛关注。
仅仅四天后,10月13日凌晨,成都天府大道又发生一起小米汽车超速行驶事故。车辆在穿越隔离带后起火,尽管许多路人自发参与救援,但车门始终无法打开,直至电池爆燃才被迫放弃。事后,警方通报称,经检测,涉事驾驶员邓某某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事故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这两起事故迅速引发了媒体和公众的强烈关注。其中,“第一财经”在10月15日发布的文章中,直接指出了小米汽车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文章提到,按照行业惯例,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需要确保在断电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机械式拉手开门。然而,小米SU7却未配备机械式外拉手,外部救援人员很难打开车门。这一设计缺陷在事故中暴露无遗,引发了对小米汽车安全性能的广泛质疑。
官媒下场“硬刚”小米,安全隐患成焦点
“第一财经”的文章不仅指出了小米汽车的安全隐患,还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原因。一位车企研发人员表示,小米SU7未考虑安全冗余设计,在某些看不见的地方省去了成本。由于SU7的半隐藏式外部门把手只有电子开关,若出现翻滚或严重撞击事故,外部门把手可能紧急断电,从而无法实现电动解锁。

图源:文章截图
另一位在汽车制造领域有十余年从业经验的人士也向“第一财经”验证了这一说法。他表示,大众ID系列也是半隐藏式门把手,但设计了机械结构以确保安全。而小米SU7则去掉了机械结构,这很可能是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
紧接着,10月17日,“经济观察报”发布的《小米之“祸”》一文则对小米这家企业进行了更为全面的剖析。文章从模式、理念、生态等方面指出了小米存在的不足。在模式方面,小米“对标巨头”的策略贯穿始终,从早期对标苹果的产品逻辑与发布会风格,到如今在家电、汽车等多领域推行“高级模仿+低价压制”模式。然而,这种策略可能伴随着研发投入、员工福利和供应链利润以及产品质量的牺牲。
在理念方面,小米形成了一套“重营销”“重参数”“重流量”的经营理念。这种理念在其跨界进入汽车领域时,引发了更深层次的信任危机。经济学家、中国金融智库特邀研究员余丰慧表示,小米汽车提出的“颜值第一”造车理念,反映出其试图将消费电子领域的成功经验复制到汽车领域。但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其核心价值在于安全性和可靠性,这与消费电子产品有本质区别。

图源:文章截图
雷军回应引争议,网络暴力露头
面对公众和官媒的质疑,雷军在10月16日成都SU7事故后的首次公开亮相中,并未直接回应事故细节,而是将话题引向了抵制网络水军黑公关。这一回应引发了网友的广泛争议和不满。许多网友认为,雷军在避重就轻,未能正视小米汽车存在的安全问题。
紧接着,“钱江晚报”于10月18日发布了文章《切莫以“黑公关”污名化公众安全关切》,新黄河也在10月19日发布了类似文章。这些文章指出,将公众对安全问题的关切污名化为“黑公关”行为是不恰当的。这一轮对小米的集中批评,或许成为其发展历程中官媒批评力度最大的一次。
然而,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网友的极端反应。在“第一财经”发布针对小米的评论文章后,部分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留下了恶意言论和威胁。这些言论不仅超出了正常的舆论范畴,更沦为了赤裸裸的网络暴力。媒体基于公共利益对企业产品安全、品牌责任提出合理质疑,本是新闻舆论监督的应有之义,却遭遇如此恶劣的人身攻击。

图源:媒派
这种极端的辱骂行为不仅严重伤害了媒体从业者的身心,更破坏了健康的舆论生态。这是否是一种被资本异化的“饭圈文化”呢?“非典型佛教徒”在《企业家就别饭圈化了》一文中指出,企业家的“偶像饭圈化”是个危险的信号。个人崇拜意味着臆造出一个完美个体,把对方一切缺陷都合理化,甚至附加滤镜和光环。这种文化在娱乐明星和体育明星身上已经得到印证,而企业家的饭圈化则可能对整个产业造成危害。

图源:媒派
舆情处理方式遭诟病,产品质量与责任担当成关键
除了网友的极端反应外,小米在舆情处理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10月13日成都事故发生当天,舆情初显时,雷军在微博连发了三篇关于小米汽车的内容。而在舆情越发严重的14日早间,他又转发了卢伟冰的微博并配文“早!”。这种对生命的冷漠与商业的狂热彻底刺痛了公众神经。

图源:微博截图
有网友表示,雷军和小米核心团队可能认为此次危机与过去经历过的多次舆论风波类似,只要保持沉默不提供新的“弹药”,热度自然会随时间流逝而消退。然而,这种基于过去成功经验的路径依赖可能并不适用于当前的情况。

图源:微博截图
事实似乎也正如网友所说,雷军在冷处理的同时,小米的公关团队也在全力出手。据多家媒体报道,10月14日小米对抖音平台负责人发送了撤稿函,要求删除大量抖音和头条视频,理由是“恶意诋毁”。这种“冷处理+捂嘴+扣帽子”的舆情处理方式激起了不少人的反感。

图源:涂公子
避重就轻、靠沉默“混过关”的手段或许用不了几回了。在互联网上,一个热点过去可能很快,但仍然会留下痕迹。在一次次对安全性的质疑声中,口碑的逆转不可避免。企业的根基从来不是花言巧语、IP营销,而是产品质量与责任担当。当营销泡沫破碎时,留下的只会是被辜负的信任与难以挽回的口碑。
*部分内容参考 第一财经 《小米SU7,车门抛弃了常见的机械式外把手》
*部分内容参考 经济观察报 《小米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