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找到流量和质量的平衡点
撰文/孟会缘
编辑/陈邓新
排版/Annalee
曾几何时,短剧圈还只是影视行业的“边角料”,如今却因头部厂牌的运营策略引发广泛关注。近日,连续合作十一部的真情侣韩雨桐与曾辉,因新剧《臣服她》内容表现力不足,引发粉丝集体逆反,出品方听花岛也因此陷入舆论漩涡。
作为已有爆款作品加身的头部短剧演员,韩雨桐签约男友曾辉所在的MCN机构听花岛时,曾被部分粉丝质疑为“恋爱脑”行为。而今,在听花岛未能提供充足内容与流量资源的情况下,韩雨桐的新作品质量下滑,导致粉丝不满情绪爆发,甚至迫使当事人亲自开直播平息风波。
从制作方角度看,这种看似偏颇的做法,实则是基于市场定位与资源分配的策略性考量。无论是频繁签约头部演员,还是力捧当红顶流,抑或是利用CP红利,都只是表象。
由韩雨桐与曾辉组成的“落日雨辉”组合,在第十一部合作的短剧《臣服她》上线后,尽管数据表现依旧亮眼,但口碑却遭遇滑铁卢。
“听花岛深谙‘差异化竞争’之道,别人是‘剧捧人’,他们却是‘人捧剧’,利用顶流CP的扛剧能力消化挑战性剧本。这种策略既锻炼了演员,又以低成本获取高热度,可谓一箭双雕。但长此以往,究竟是在锻炼演员,还是在消耗CP资产呢?”
正如网友所言,在粉丝看来,《臣服她》的问题在于:“最烂的本子,最差的剪辑,最不会讲故事的导演,最少的推流,才配得上这对CP。”
罗马非一日建成,CP的流量反噬亦非突然。据粉丝统计,自暑期以来,“落日雨辉”连续出品的四部剧中,前三部均达“十亿”播放量(短剧行业衡量爆款的重要指标),但第四部《臣服她》虽百万预约,上线后却争议不断:“出圈话题竟是男二当面亲女主,全网逐帧分析借位与否,讨论真情侣反应。这本身就说明,剧集核心看点已被模糊,制作方只剩‘消费真情侣’这一张牌。”
因剪辑稀碎导致情节不连贯,《臣服她》被吐槽为“一剪没”。
在短剧圈,绑定CP是标准引流打法。从“真樾”(孙樾与徐艺真)到“雨过添晴”(岳雨婷与陈添祥),再到“百念好何”(刘念与何聪睿),CP已成为演员积累粉丝的捷径。
成为特定CP组合的好处显而易见:
短剧核心爆款多为甜宠故事,观众追剧动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嗑CP。若CP能在剧中呈现强烈情感拉扯与甜蜜互动,足以满足观众对浪漫爱情的向往。
短剧演员多活跃于短视频与社交平台,具有“活人感”,削弱了神秘感与距离感。同一对CP在不同题材中演绎不同风格情侣戏,能给观众带来“角色扮演”乐趣,增强粘性。
平台、制片方、导演组与演员全链条参与CP宣发,通过直播互动、合拍短视频、拍摄幕后花絮等形式,为CP粉提供“糖点”,制造话题与热度。
对于预算有限的短剧而言,真人CP营业是高效宣发方式,能利用演员默契与粉丝基础,减少宣传成本,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听花岛旗下另一对CP组合(赵佳、王道铁)
当一对CP通过多部爆款短剧被观众熟知与喜爱,便会形成品牌效应。观众看到这对CP,就会对其主演的短剧产生期待与信任,从而更愿意观看。
然而,“落日雨辉”的案例表明,短剧“绑定CP”的打法虽能带来正面增益,但过度依赖甚至滥用时,潜在风险与弊端也会浮现。
就如《臣服她》所示,当制作方将所有宝压在CP效应上,却忽视剧本质量、剪辑节奏与导演叙事能力时,作品往往会显得空洞且缺乏吸引力。
观众或许会因CP吸引力点击观看,但若剧情拖沓、逻辑混乱,甚至出现高度雷同或低俗桥段,不仅无法满足观众对高质量内容的期待,反而会消耗CP好感度与粉丝基础。
戏外,粉丝将矛头直指“落日雨辉”的签约MCN机构听花岛。除剧集制作外,投流对短剧宣发同样重要。
听花岛在《臣服她》的投流策略上,似乎也陷入了过度依赖CP效应的误区。
有粉丝对比听花岛旗下作品,发现其对“皇太女”李柯以的偏爱毫不掩饰:“《臣服她》素材投流差那么多就知道了,韩雨彤的女主剧去搜投流素材,和《臣服她》一样才两千多,是同一家公司,为什么别的同公司剧素材投流就不一样?几万几万的投啊,剧场投放几百个,红果推荐榜上,同公司其他演员的剧是有位置的,钱在哪里,爱就在哪里。”
粉丝不满听花岛在投流问题上的区别对待
李柯以凭借《十八岁太奶奶驾到,重整家族荣耀》一剧爆火,跻身圈内顶流行列,并拿下“短剧一姐”称号。
此后,听花岛开始猛捧李柯以,将大量优质资源集中在她身上,通过高频次曝光的“以剧养人”模式,快速强化观众认知,并为之配备豪华合作阵容。例如在《十八岁太奶奶驾到,重整家族荣耀2》中,安排曾辉、王培延、赵廷义、王道铁、吴添豪五大男顶流给她作配,这种阵容在短剧圈极为少见。
此外,还根据她的气质定制角色,如打造“穿越系”角色矩阵,从《乡下真千金竟是老祖宗》到《十八岁太奶奶》,不断强化她的“反差感表演”标签。
对比李柯以与“落日雨辉”,从表面看,会出现资源分配极度不均的感受:李柯以在听花岛的力捧下,仿佛坐上了短剧发展的快车,而“落日雨辉”等演员则面临资源匮乏、曝光不足的困境。这种偏袒不仅引发粉丝不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听花岛的形象。
但与其说是听花岛在资源分配上有“区别对待”,倒不如说是其妄图“复制爆款”的惯性使然。这一点从听花岛大量签约短剧头部演员就能看出。
图源:剧查查
在剧查查的《8月短剧演员榜》中,李柯以、韩雨彤、曾辉、王道铁均排在前十,他们全都是听花岛旗下的签约艺人。与此同时,姜十七、赵佳、邓灵枢、王培延等签约演员,在业内亦有不俗人气与作品积累。听花岛的短剧艺人矩阵堪称豪华,甚至可以用“几近拿下头部阵容的半壁江山”来形容。
在互联网上搜索与听花岛相关的词条,“流量”是非常突出的关键点。这背后,不只是听花岛自己舍得对剧集进行大手笔投流,也是观众对其屡出爆款(数据好看)的深切感受。
上述现象,揭示了听花岛在短剧市场中的独特运营策略——以流量为导向,通过精准的资源配置和强大的投流能力,快速打造爆款,进而巩固和扩大其市场影响力。
然而,这种策略虽能在短期内带来显著成效,如李柯以的迅速崛起与CP向作品的快速传播,但风险也无法避免:
一方面,过度依赖流量和投流,容易让制作方陷入创作惰性,可能不再愿意投入精力打磨剧本、探索新的叙事方式或提升制作水平,导致内容同质化严重,观众审美疲劳。
另一方面,资源分配不均,虽能短期集中力量打造个别明星(或个别倾向性作品),但也可能引发内部竞争与外界不满,影响团队凝聚力与创造力。
在短剧观众心中,如果听花岛的标签是“头部演员多、爆款制造机”,那业内其他厂牌其实都有各自特点。
比如马厩制片厂是“产量低但部部精品,避糟点且想法超前”;熊和兔是“量少质高,年轻化视角吸粉”;西安等闲是“画面、妆造高级,主打小而美都市恋曲”;于今无量是“以女性觉醒为核,人设反套路、情节张力强”;百川剧场是“小说IP系列化玩得溜,男频女频通吃”;好有本领是“爱请国民知名度高的明星出演,题材野”……
相较于演员与IP,观众若对应各短剧厂牌特点,其实更容易从万千作品中筛选出优质内容。——比起选本不由人的演员,以及“一本多拍”盛行下的IP,当观众想在众多短剧中找到符合自己口味、质量上乘的作品时,各短剧厂牌独特且鲜明的特点,更能精准帮助他们定位所需作品。
于是短剧圈也开始流行起了“听花岛是短剧圈的正午阳光”这类说法,但这种类比或许并不完全恰当:正午阳光在影视圈中以制作精良、剧情扎实、演员演技在线著称,是品质剧的代名词;而听花岛虽凭借强大的流量运作与爆款打造能力,在短剧市场迅速崛起,占据一席之地,但这种基于流量导向的发展方式,更像是短剧市场中的一场“速度游戏”,追求的是短期的爆发力与市场占有率。
图源:小红书
尽管后者与短剧市场的整体风气不谋而合——短剧市场本身就是一个追求快速迭代、高效率产出和即时反馈的领域,听花岛的运营策略恰好契合了这一市场的特性。但站在厂牌想要长久生存并持续发展的角度上,这种“速度游戏”在带来一时的辉煌过后,暗藏的却是更多的隐忧。
当流量红利逐渐消退,观众的注意力被不断分散,听花岛曾经依靠投流和快速打造爆款所积累的优势,可能会在瞬间崩塌。因为流量带来的热度往往如昙花一现,缺乏深厚内容底蕴支撑的爆款,难以在观众心中留下持久的印记。
在短剧行业,内容为王始终是不变的真理。尤其当行业逐步迈入精细化、品质化发展的新阶段,观众对于短剧的期待早已不再仅仅满足于短暂的娱乐刺激,而是更加注重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情感共鸣,甚至是艺术价值。这就意味着,相关从业者必须在流量与质量之间找到平衡点。
这背后是短剧厂牌要整合自家核心竞争优势,基于市场敏感度,在精准捕捉热点的同时,还需加大对剧本创作、导演团队、后期制作等核心环节的投入,确保每一部作品都能拥有扎实的内容。
有业内人士表示,“短剧行业早期是10部剧8部赚,如今则是10部剧2部赚,行业已从野蛮生长转向存量厮杀阶段。”
“二八定律”是每个行业发展到后期必然经历的结构性特征,也是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成熟规范的典型标志。
听花岛能聚拢这么多位头部短剧演员(其他厂牌也有对应的情况,比如与马厩制片厂关联的王格格、侯呈玥、刘萧旭等知名短剧演员),本身就是短剧行业在当前集中度较高的一个缩影。
此等情况下,如何在保持流量优势的同时,提升作品的质量和多样性,则成为“听花岛们”未来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