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红婵'这个名字被提起,多数人脑海中会立刻浮现跳水台上那组惊艳世界的'五跳三满分'动作,或是她手捧金牌时青涩却坚定的笑容。从14岁东京奥运横空出世,到17岁集齐世锦赛金牌实现大满贯,这位中国跳水小将用汗水与坚持书写了传奇。2025年9月,18岁的她暂别赛场荣光,以暨南大学新生的身份开启人生新篇章——这本该是'文体双修'的温暖故事,却在入学第4天被无端恶意蒙上阴影。
全红婵对跳水的热爱,藏在每一个'不服输'的细节里。2023年世锦赛选拔赛上,意外受伤让她不得不临时退赛(据极目新闻2023年报道)。当外界猜测她会暂停训练时,她却在医疗团队指导下制定'分钟级'康复计划:'多练一遍,伤愈后就能快一步跟上节奏'。这份执着让她快速重返赛场,与陈芋汐组成'绝代双娇'——两人既是并肩伙伴,也是赛场劲敌,在女子10米台项目中持续捍卫中国跳水的领先地位(据广州日报2024年报道)。
赛场之外,她用行动传递正能量。多次为家乡湛江拍摄公益宣传片,站在红树林边推荐生态美景(据中国青年网2024年报道);她的成功更在湛江掀起'跳水热',市体校师弟师妹们手机里存着她的训练视频:'全姐姐能做到,我们也能试试'。这位18岁姑娘早已证明:她不仅是跳水天才,更是用体育精神照亮他人的青年榜样。
2021年东京奥运会,14岁的她以466.20分打破世界纪录夺冠,成为中国奥运史上最年轻跳水冠军之一(据中国青年网2021年报道)。2024年巴黎奥运会,面对身体发育带来的技术波动,她跟着教练反复调整入水角度,训练后加练核心力量,最终卫冕单人10米台并首夺双人金牌,成为继伏明霞、陈若琳后第三位实现奥运女子跳台连冠的选手(据广州日报2024年报道)。同年多哈世锦赛,她再夺单人10米台冠军,完成职业生涯大满贯。
当所有人期待她继续征战时,全红婵做出新选择:'跳水是热爱,学习也是我想做的事。'2025年9月,她以优异成绩考入暨南大学(据极目新闻2025年报道),却在开学典礼后遭遇不当言论攻击。
9月15日暨南大学开学典礼上,全红婵作为新生代表接受校徽颁发,现场欢呼声不断(据极目新闻2025年报道)。然而温暖画面背后,恶意言论却甚嚣尘上:
- 退役谣言再起:'这是出不了成绩,准备退役念书了吧',类似评论无视她多次表示'还想再跳几年'的采访内容;
- 身材恶意挑剔:因正常发育被指责'不自律',甚至有人拿颜值做文章,全然忘记14岁她就已为国争光;
- 努力被轻易否定:考入暨南大学是她训练间隙挤时间学习的结果,队友透露她常把课本带在训练馆休息时阅读(据中国青年网2025年专访)。
这些言论的本质,是对运动员价值的严重曲解。仿佛他们必须'永远站在巅峰',一旦有新选择或身体变化就该被批判。但全红婵首先是18岁的年轻人,有权追求学业与正常成长;其次才是奥运冠军,她的价值在于'受伤后仍坚持''难住了不退缩'的精神本身。
全红婵的故事本是'多元成长'的典范——她能在跳水台创造满分传奇,也能在大学课堂认真记笔记。但网络上的不当言论,却试图用'退役''颜值''身材'等标签绑架她的人生。
需要明确的是,运动员的价值从不由'是否永远夺冠'定义,而是藏在'受伤后细化康复计划''发育期打磨动作''训练间隙学习'的细节里。更重要的是,《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早已明确,恶意攻击、造谣传谣属于违法行为(据中国青年网2025年法律解读)。
我们更该做的,是守护这份'不被定义'的成长——为全红婵的新旅程祝福,也为每一个'在多赛道努力的人'撑腰。毕竟,真正的榜样力量从不是'完美无缺',而是'敢尝试新可能,不向困境低头'。正如她在入学采访中所说:'跳水要跳好,书也要读好,慢慢来就好。'这样鲜活、坚韧的她,本就该被温柔以待。
本文信源:极目新闻(2023年赛事退赛、2025年入学及开学典礼事件)、中国青年网(2021年奥运成绩、2024年家乡公益、2025年人物专访及法律解读)、广州日报(2024年巴黎奥运会卫冕、大满贯历程)、百度百科(全红婵东京奥运会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