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大清灭亡111年,清东陵守陵人仍存之谜:谁在支付他们的薪酬?

时间:2025-09-20 11:40:53 来源:老谢谈史 作者:老谢谈史

说起清东陵,这片承载着清朝皇室百年记忆的陵园,绝非寻常墓地。它始建于顺治年间,历经247年扩建,最终于1908年慈禧陵竣工,共埋葬了五位皇帝、皇后及妃嫔共计161人,堪称中国规模最大的皇家陵寝群。满族统治者深信风水与国运息息相关,因此选址河北遵化昌瑞山——这里背靠群山、前临河流,尽显帝王气象。



尽管大清王朝已于1912年覆灭,至今已111年,但清东陵周边仍活跃着一群特殊的守护者——守陵人。他们延续了数百年的职责,至今未散,这背后究竟有何缘由?

守陵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清朝早期,守陵制度极为残酷。顺治年间,皇帝驾崩后,嫔妃、太监乃至宫女常被要求殉葬,这种活人陪葬的制度不仅残忍,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直至康熙年间(约1673年),皇帝下令废除殉葬制,改由专人守陵,以活人守护取代活人陪葬。



守陵人主要从八旗子弟中选拔,尤其是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的旗人,因其血统纯正、忠诚度高。选拔标准极为严格,不仅要求身体强健、武艺高强,还需通过层层考核。守陵官员的品级亦不低,首领可达正三品,普通侍卫亦为正七品,相当于县级官员。

守陵人的职责与待遇

守陵人的核心职责有三:防盗、祭祀与维护。陵内陪葬品价值连城,防盗至关重要。康熙年间,驻防八旗多达千余人,轮班巡逻,确保陵园安全。祭祀则是日常要务,每日上香叩头、保持陵园庄严。维护工作包括打扫神道、修补围墙等,由内务府、礼部、工部协同完成。



清朝时期,守陵人待遇优厚,每年俸禄24两白银,足以养家糊口,且职位世袭,代代相传。此外,守陵人免除赋税徭役,享有皇室特权,对旗人而言,这是一份荣耀与稳定并存的职业。

清末民初的动荡与转变

随着清朝衰落,守陵人的命运亦发生巨变。鸦片战争后,国库空虚,守陵人俸禄减半。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北京库房被劫,陵园经费更加紧张。1912年宣统退位,清朝覆灭,民国政府虽承诺每年支付400万两白银用于守陵人薪酬,但因政局动荡,款项常被拖欠。



守陵人生活陷入困境,多数人被迫自谋生路,或分得田地耕种,或变卖古董、砍柴为生。1928年,军阀孙殿英盗掘乾隆与慈禧陵,守陵人无力阻拦,导致大量文物流失。此事引发全国震动,民国政府虽加强保护,但资金仍不足。

现代守陵人的传承与新生

民国时期,守陵人数量锐减,从清朝时期的上千人降至几百人。政府在陵边建学校,鼓励守陵人后代接受教育,以适应时代变化。土地改革中,守陵人分得田地,成为普通农民。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陵园屡遭破坏,守陵人需兼职防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守陵制度迎来新生。1952年,国家设立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守陵人转为国家职工,享有编制与固定工资。1961年,清东陵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守陵人职责扩展至巡查与修复。

当代守陵人的现状与薪酬

如今,清东陵已成为5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上百万。守陵人这一称呼仍被沿用,但工作内容已发生巨变。核心守陵群体为两万多后裔,聚居于东陵守护乡,从事导游、检票、清洁、修复等工作。他们的工资主要由国家财政拨款,管理处统一发放,平均每月四五千元,并享有五险一金。



旅游收入亦成为重要补充,门票分成、文创产品销售等部分收益用于职工福利。国家文物局每年投入数千万用于陵园修复,守陵人参与其中,工资水平随之提升。部分守陵人后代大学毕业后成为讲解员,月薪可达七八千元。

守陵人存在的意义

清东陵作为国宝级文物,其保护需专业团队持续投入。守陵人后裔熟悉地形与历史,忠诚度高,成为传承文化的理想人选。若无他们,陵园的安全与讲解服务将失去灵魂。从清朝八旗子弟到现代国家职工,守陵人薪火相传,守护着这片承载着百年记忆的皇家陵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