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缴纳了多年的社保,但资金究竟流向何方?中国社保的运作机制是怎样的?未来社保又将如何演变?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中国社保制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大家好,我是老丁。
社保缴纳多与少,未来能领多少,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隐藏在社保的运作规则中。今天,我们就一起回顾中国社保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将时间线拉回计划经济年代,北方一座大型工厂里,工人们骑着二八自行车涌入厂门。老厂长腰间别着一串钥匙,办公室里放着一本厚厚的“集体福利”账本。那时,工厂员工的保障全由单位承担,医疗、子女教育、退休生活都由单位负责。
与此同时,机关事业单位也享有类似的保障,只不过他们的“兜底”方是财政。
这就是最初的社保双轨制:
双轨制下,两边发钱的标准和规则各不相同,但本质上都是“政府给你养老”的宣传。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发钱规则虽仍不同,但资金来源却逐渐互通。很多人以为双轨制只有这两条,其实还有第三条——农民的保障轨道。
在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的保障主要依靠集体互助,如合作医疗、赤脚医生、村办诊所等。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集体化开始瓦解,农村集体兜底层自然消退,大量农民的医疗、养老出现制度性空白。一些进城务工的农民,因户口仍在农村,长期面临参保门槛高、转移难、续保难、易断缴的问题。
因此,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保图景”实际上是三轨并行。
多轨制的核心矛盾在于社会公平问题。不同轨道下的权利差异导致谁该多拿、谁该少拿的争议。正常情况下,养老金应按照各自过去缴纳的金额为标准,但现实却并非如此。
这就涉及到了并轨问题。并轨是一整套工程,既要保证当期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又要给在职年轻人“记名记账”。历史遗留问题、财政空账压力、地区之间经济和收入差异等问题都堆积在一起。改革并非易事,需要平衡各方利益。
为了应对当下和历史问题,政府确立了“社会统筹 + 个人账户”的现收现付型制度。
然而,现实是大多数人更多依赖统筹账户。个人养老金账户相比统筹账户辐射的人群规模仍然非常小。这主要是因为大家过去一直相信养老问题会由政府解决。
在城镇社保改革的同时,农民的社保也在发生变化。2003年前后,农村开始大规模推进新农合,旨在“先让农民看得起病”。中央和地方政府按人头补助,农民个人交一小笔钱,报销先覆盖住院,再逐步把门诊纳进来。后来,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整合为城乡居民医保。
关于农民的养老问题,2009年开始试点新农保,后来和城居保合并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其结构与城镇职工不同,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财政补贴三块拼起来。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国家给的底)和个人账户养老金(自己交的那一部分折算)两部分构成。缴费有档可选,理论上多缴多得。
尽管社保制度在不断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具体问题:
国企与民企在社保感受上的不同,主要是历史包袱、执行强度和补充年金三件事叠加的结果。机关单位与企业之所以感受不一样,主要是因为机关事业单位长期走“待遇型”路线,而企业走“缴费型”路线。虽然2014-2015年并轨后口径基本统一,但为了承接历史还是给体制内设置了过渡性养老金。
并轨只是尽可能把规则统一了,但钱从哪儿来呢?这里一边靠社保内的自我平衡,另一边就要靠财政补贴了。过去几年财政补贴对社保的支撑越来越重。2013-2023年财政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补贴由7372亿元涨到2.43万亿元十年增长约229%。
在公共财政支出里社保补贴的占比也一路抬升。同时全国各地开始逐步加速数字化转型以提升效率并监督社保管理中不合规的情况。
社保的收支压力并非今天才出现。十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到了今天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开始进一步加速领取社保的人越来越多而且缴纳社保的人甚至收入还在下降。
2013-2023年社保累计结余的上升主要都是在靠财政补贴支撑。若剔除补贴其他各项收入多年来都小于当年的支出。在前两年政府开始在全国强力推出个人养老金账户但时间到了今年一季度前后个人养老金开户人数也只有7000万+。
到这里我想有几个结论应该可以比较清楚了:
另外在海外关于社保也有一些参考性的地方值得我们了解比如日本的社保制度在2004年时引入了“宏观经济滑动”这一项。也就是说社保会根据人口、工资、物价的中长期变化进行待遇和缴费的自动调整。
根据规则如果未来想要获得更多的保障其实除了社保的基本养老就只能靠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商业养老保险或者储蓄。大多数人是没有企业年金的那么你基本上就只能做更多的自我增量。
理想是美好的社会是现实的。养老早一点多为自己做打算更现实。这个世界很少有完全公益且还能长年存在的组织大多数都是利益绑定的。政策、规则、口号随着历史的进程出现了变化你不能说它不好只能说很合理。
如果你是个成年人应该很清楚:“规则会跟随环境进行变化这本身也是规则的一部分。”
我是老丁朋友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