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8日晚,广东茂名夜空被一道耀眼的火流星划破,伴随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瞬间亮如白昼。这一罕见天文现象引发全网热议,多数人认为陨石已坠入大海,但职业陨石猎人步凡凭借专业判断与执着搜寻,最终在电白区荔枝园发现重达423公斤的巨型陨石。9月7日,国际陨石学会正式将其命名为‘Maoming(茂名)陨石’,这场跨越三个月的‘宇宙快递’追踪战就此落幕。
面对外界质疑,步凡团队通过无人机航拍、现场视频分析、样品捐赠证明及国际命名报告,还原了陨石从坠落到发现的全过程。这块被命名为‘茂名’的L6型球粒陨石,最终获得70%网友的认可,成为国内目击降落第二大单体重量陨石。
▲步凡与‘茂名’陨石合影
5月28日21时33分,广东茂名、湛江及海南海口、文昌的居民目睹了这场天文奇观。巨大的火球自东向西划过天际,伴随雷鸣般的爆炸声,出租车行车记录仪、店铺监控摄像头等多角度记录了这一时刻。
茂名电白区目击者张先生描述:‘天空突然亮得刺眼,一个火球从头顶呼啸而过,几秒后传来巨响。’海口市李女士的行车记录仪则捕捉到流星呈45度角下降的画面,而阳江市王先生记录的影像显示火球近乎垂直坠落,持续约3-4秒。
尽管多地目击证据确凿,但陨石最终去向仍存争议。多数观点认为其已坠入南海,这一结论却遭到职业陨石猎人步凡的否定。
当时刚结束青海无人区猎陨任务的步凡,在网络上看到相关报道后立即展开计算。‘通过轨道模拟和视频分析,我判断陨石未落入海中,且陆地坠落概率极高。’这位拥有6年经验的职业猎人透露,其团队每年有200多天在沙漠、雅丹地貌等区域搜寻陨石,总结出‘三少原则’:植被少、人类活动少、石头少。
5月29日,步凡从银川飞抵广州,与分别从内蒙古和广州赶来的团队成员陈金龙、吴胜强会合。此前三次寻陨失败的教训,在此次行动中转化为关键经验。
▲步凡在沙漠猎陨资料图
抵达茂名后,团队通过走访目击者、分析监控资料,结合专业轨道计算,将搜索范围锁定在电白区沙院镇与小良镇交界处。6月1日上午,采用‘无人机侦察+地面徒步’模式,经过一个多小时搜寻,直径1.2米的撞击坑出现在荔枝园中。
‘起初以为是立电线杆的坑,但洞口松散的泥土和放射状裂纹暴露了真相。’步凡回忆道。通过无人机航拍确认坑洞特征后,团队在坑壁发现黑色熔壳和断面,初步判定为陨石。
经过10余小时连续挖掘,这块重达423公斤的巨型陨石终于重见天日。6月2日,国内知名陨石爱好者王子尧从北京赶赴现场,确认陨石类型为普通球粒陨石L6型,并采集命名所需数据。
9月7日,题为《2025年5月28日茂名火流星降落的巨型陨石命名震撼公布:Maoming(茂名)陨石》的文章引发关注。文章显示,该陨石是目前国内目击降落第二大单体重量普通球粒石陨石,其放射性元素含量仅为地球岩石的百分之一,对人体无害。
目前,步凡团队已向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十余家科研机构捐赠样本,并获得捐赠证书。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出具的《证明书》明确指出,该陨石形成于45.5亿年前,保留了太阳系早期的原始信息。
▲科研机构颁发的捐赠证书
天体化学和行星科学实验室主任徐伟彪高度评价此次发现:‘这是一颗非常新鲜的目击陨石,保留了大量原始信息,科研价值极高。’他特别指出,步凡团队通过无人机技术实现精准定位,在国内尚属首次,为未来陨石搜寻提供了新技术路径。
如今,这块承载科学价值的陨石暂由发现团队保管。步凡表示,将优先联系广东省内博物馆或收藏家,‘让陨石留在发现地,才是它地球之旅最好的归宿。’
红星新闻记者 王明平
编辑 邓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