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上海校园午餐发臭事件深度调查:绿捷公司问题频发背后的监管漏洞

时间:2025-09-21 22:45:38 来源:瓜哥的动物日记 作者:瓜哥的动物日记

“妈妈,今天的虾仁是臭的!”当上海某小学二年级学生捂着鼻子说出这句话时,恐怕没人想到,这句童言无忌的控诉会揭开校园餐饮安全的重重黑幕。一家屡遭投诉的配餐公司,为何能常年垄断数十所学校午餐供应?发臭虾仁背后,又暴露出怎样的招标监管漏洞?

问题食品频现的“老面孔”

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绝非初犯。公开资料显示,这家成立于2005年的企业,目前承担着上海近百所中小学的餐饮配送服务。然而,在今年9月15日“发臭虾仁”事件曝光前,该公司就已多次出现在投诉名单上:2021年浦东某小学的“霉变鸡腿”,2022年静安区多校反映的“青菜残留农药”,每次都以“加强监管”草草收场。

更令人震惊的是,9月18日该公司给出的解释——“虾仁含细沙”。这种明显违背食品加工基本规范的辩解,暴露出其质量控制体系的形同虚设。多位餐饮从业者透露,正规企业会对虾仁进行至少三轮清洗,“含沙”根本就是原材料采购或储存环节失控的铁证。


中标暴利与监管失灵

调查发现,绿捷公司近年在闵行、浦东等区的校园餐饮招标中屡屡中标。在某次浦东新区的招标中,其报价比次低标高出15%,却依然中标。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按每人每餐15元标准,日均供餐5万份计算,仅午餐业务年收入就超2亿元。

“高报价反而中标,往往意味着存在利益输送。”某区教育局退休干部透露,校园餐饮招标普遍存在“量身定制”条款。比如将“具备2000平方米中央厨房”设为硬指标,实际上能达标的本地企业屈指可数。而绿捷公司恰好符合这些看似合理实则刻意的要求。


谁在纵容问题企业?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监管闭环的断裂。根据规定,学校应当建立由家长、教师代表组成的膳食委员会,但现实中多是走形式。徐汇区某小学家长透露:“我们去年提了三次整改建议,最后都不了了之。”

更令人震惊的是监管标准的不统一。目前校园餐饮检测仍以“不发生食物中毒”为底线,对营养均衡、食材新鲜度等关键指标缺乏量化标准。这就给企业留下了“只要吃不死人”的操作空间。

校园餐饮安全从来不是技术难题,而是责任问题。当孩子们的健康成为某些人眼中的生意,再严格的通报批评都显得苍白。这次事件不该止于更换供应商,而需要彻底改革招标机制、建立家长深度参与的监督体系。毕竟,我们给孩子吃下的每一口饭,都在塑造这个国家的未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