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公共事件,公众需要更多的耐心与求证,避免因“热情”和“正义感”被利用,沦为“流量游戏”中的牺牲品。
▲艺人于朦胧生前影像。图/于朦胧社交账号截图
文|余川
9月21日,北京警方发布通报,针对艺人于朦胧离世事件中出现的谣言和虚假信息展开打击处理,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据通报,于朦胧因酒后意外坠楼身亡,但个别人员为博取眼球、蹭取流量,在网上编造并传播虚假信息,甚至拼接制作虚假视频,严重扰乱了公共秩序。目前,公安机关已依法立案查处,3名编造谣言者被采取强制措施。
此外,针对“于某某被人从窗口推下”“于某某坠楼前被虐待”等不实传言,公安机关也已依法对相关人员进行了处理。
通报显示,于朦胧酒后意外坠楼事件发生后,公安机关迅速开展调查,通过现场勘查、法医检验、调查访问及调取视频监控等工作,排除了刑事案件的可能性,并将调查结果告知家属,家属对此无异议。
相比于此前网络上满天飞的传言,这份调查通报为外界提供了更为清晰的事实依据,也为塑造准确的舆论认知奠定了客观基础。
艺人于朦胧的离世,无疑是一起不幸的事件,让粉丝和公众深感痛心。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他离世后,围绕他的种种传言乃至阴谋论却从未停歇。
一些社交平台账号不断添油加醋,将剧情编造得愈发离奇。例如,袁某某编造“于某某被丢下楼”谣言案,涉案人员通过多个网络平台传播“于某某被吊在高楼,活活拔掉指甲、开膛破肚,被丢下楼”等耸人听闻的谣言,无底线博取关注。
这种行为不仅给家属带来了二次伤害,也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甚至在于朦胧的母亲通过工作室账号发布消息后,仍有不少网民表示“不信”。一时间,各种阴谋论甚嚣尘上,既混淆了事实真相,也扰乱了网络空间。但警方通报的发布,无疑通过查处相关谣言案件,将这些传言一一证伪。
事实上,关于此事的一些情节让不少人感到似曾相识。每当有公共事件发生时,谣言和臆想往往先行,在舆论场中制造喧嚣与混乱。而当谣言被查处后,公众才恍然发现,事情远没有那般离奇,是自己被轻易带了节奏。
比如,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胖猫”事件,一时间围绕双方当事人的各种猜测与所谓“小作文”遍地皆是,网络情绪被推到极端。然而,随着警方的权威通报公布,许多未经证实的说法逐渐被澄清,舆论才开始回到更理性的轨道。
此外,像“外卖员送餐被刁难怒摔外卖”“院士预测广东将发生8级以上大地震”“AI生成的‘地震男孩’被压废墟照片”等事件,起初都曾引发巨大的关注和讨论。但是,这些随后都被证明,不过是被虚构夸大、移花接木的谣言与虚假信息。
这实际上给公众提了个醒:在互联网纷杂多元的环境下,博流量成了很多账号的生存逻辑。加之AI等技术的普及,事实上让虚构与拼接变得轻而易举且有利可图。根据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数据,仅2024年,公安机关全年就侦办网络谣言案件4.2万余起,清理网络谣言信息252万余条。
如此庞大的数字,也应当成为今天人们看待公共事件的背景板:谣言已经无孔不入,人们的情绪、认知很容易被别有用心者盯上。因此,不妨多一些耐心与求证,防止自己的“热情”和“正义感”成为“流量游戏”里的道具和筹码。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7月,中央网信办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专项行动,从严打击恶意蹭炒误导公众、多种手段歪曲事实等4类突出问题。
这种从严态度,在于朦胧事件中也有所体现。此前,微博就针对煽动粉丝举报、编造传播阴谋论、散布不实信息等违规行为,共清理违规博文及图片4300余条,对60余个违规账号予以阶段性禁言直至关闭账号处置。
但令人深思的是,虽然相关各方都做了努力,但谣言一旦生成与扩散,便很难轻易停止。谣言有着某种“自生产机制”,它会在一些人的臆想、情绪和偏见中自动演化,形成封闭的叙事闭环,将不明真相者裹挟而入。
因此,于朦胧事件是又一次沉重的警示:治理谣言需要制度的高压线,需要平台的责任落实,更需要公众在面对突发信息时多一份理性与冷静。只有当理性成为集体共识,事实和逻辑才会取代谣言和臆想,才能让真相不被淹没,也让网络空间回归清朗。
撰稿 / 余川(媒体人)
编辑 / 辛平
校对 / 卢茜
欢迎投稿: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