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结束后,最新民调结果引发广泛关注!郝龙斌精心策划的策略最终落空,而馆长陈长汉的影响力成为关键,推动蓝营在认同方面出现显著变革。
近期,蓝营“改选”话题成为外界焦点。随着卢秀燕表态不参选,此次“改选”出现变数,多人角逐的局面逐渐形成。9月19日,蓝营领表登记环节结束,情势逐渐明朗,此次角逐将呈现“六选一”的格局,包括郑丽文、罗智强、郝龙斌、张亚中、卓伯源以及蔡志弘。
9月20日,中天电视台邀请声量“前四强”的角逐者进行辩论。尽管郝龙斌未出席,但郑丽文、罗智强和张亚中三人现身辩论现场,各自展开论述并回答提问。
此次辩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蓝营如何凝聚团结、蓝白合作的可能性,以及最为关键的两岸关系论述。几位角逐者在认同方面表达了明确的态度。
据邱毅分析,这三人互补性极强:张亚中的论述、罗智强的“付出”以及郑丽文的“实践”。如果三人能够协调出一个组合,有望大胜蓝营内的“保守派”,并彻底改变“酱缸文化”和私相授受等不良风气。
三人在辩论期间直接指出了蓝营目前面临的问题:一些既得利益者不愿改变,仍沿用老一套的思维模式,背后下“指导棋”。然而,这种思维模式和观念已不符合外界的期待。
辩论结束后,岛内某频道随即进行了一份关于“改选”的民调。截至9月20日晚上20点23分,超过五万六千名岛内网友参与选择。结果显示,郑丽文以66%的支持度获得一边倒的力挺,罗智强以18%的支持度排在第二,张亚中10%,郝龙斌5%。
虽然这份民调并不代表蓝营内实际的投票想法,但仍能反映出蓝营基层以及外界对此次“改选”的看法。
此时,最尴尬的莫过于郝龙斌。他先以“准备不及”为由拒绝参加辩论,赵少康连忙“护航”,称这个主意是他出的,认为郝龙斌只需参加蓝营的活动即可。受到外界质疑后,郝龙斌改口称行程冲突,因为20日下午他要去拜访一位重要的蓝营“大咖”,并表示会参与中天举办的后续辩论。
20日下午,就在辩论开始之际,郝龙斌的行程曝光。原来他口中的“大咖”是韩国瑜。他随后发文晒出与韩国瑜的合影,并表示已获得韩国瑜的支持,承诺不负所望。
事实上,这也是郝龙斌连日来备受质疑的关键点。他似乎并未理会蓝营基层对辩论的关切,而是认为只要获得蓝营“大咖”的力挺以及派系的支持,就可以通过这些人手中的票源脱颖而出。或许在他看来,辩论只是可有可无的场面。
然而,他此次显然失算了。前几天,他的支持度还以20%排在第二,仅次于郑丽文,因此获得中天邀请进行“四强辩论”。但如今,由于他的工于心计,支持度已跌至个位数,足见外界已不待见他。
郝龙斌之所以称韩国瑜是重要的“大咖”,是因为韩国瑜身后站着的是韩粉,且韩国瑜在蓝营内的声量高于卢秀燕。因此,郝龙斌在权衡之下,决定拒绝辩论,前往拜会韩国瑜。
但事实是,获得蓝营“大咖”的支持固然重要,但蓝营基层的力挺才是能否脱颖而出的关键。毕竟,蓝营“大咖”只是少数,而蓝营基层人数更多。只能说,郝龙斌的做法已让其失分,犹如“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按照这份民调来看,郝龙斌想要脱颖而出其实很难,甚至可以说没有机会。
与此同时,台媒称赞馆长陈长汉已逐渐影响蓝营在认同方面的论述,认为蓝营已有所改变。相较于前几次蓝营的“改选”,此次角逐者在论述方面更加明确,在两岸路线方面的问题也更多谈及。张亚中言及“统”,罗智强表态“我是中国人”,郑丽文则强调蓝营要肩负起历史责任,并主张以此论述获得更多岛内民众的力挺。
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与馆长陈长汉有关。馆长此前两度赴陆,以直播的方式让许多年轻支持者了解一个真实的大陆,彻底打破了绿营编织的“信息茧房”。在这样的氛围下,大罢免的失败也让绿营的“抗陆牌”彻底失效。因此,蓝营角逐者们有了底气,不再担心提及认同就会失去选票,如今表达认同反而成为获得年轻支持者支持的关键。
虽然这只是迈出的一小步,但也能看出蓝营开始出现变化,在认同方面已有所突破。关键的一点是,蓝营似乎已不再担心绿营的“扣帽”而畏首畏尾。这也是此次辩论的最大亮点。
当然,这也只是最基本的而已。因为这些论述本来就是蓝营应该做且必须要做的。在认识到蓝营前面两个字之后,还要进一步明确接下来的走向。正如馆长日前所言,目标“结果是要一起”!
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