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80届联合国大会的召开,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博弈愈发激烈。美国近期对巴勒斯坦代表团的签证限制引发轩然大波——不仅拒绝向巴勒斯坦总统马哈茂德·阿巴斯及80名随行官员发放签证,更因此再度激起联合国总部迁址纽约的讨论。这场风波背后,折射出的是美以同盟与欧洲国家间的战略角力。
今年7月,法国率先宣布将在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英国则紧随其后在特朗普访英期间公开表态支持。这种集体转向并非偶然,其背后蕴含着多重战略考量:
当前欧洲深陷俄乌冲突泥潭,特朗普政府一方面挥舞制裁大棒逼迫欧洲对俄强硬,另一方面却高调争夺诺贝尔和平奖。这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双重标准,迫使欧洲寻求新的战略平衡点。
从马克龙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的涉朝言论,到欧洲在印巴冲突中押注印度,均暴露出其试图通过亚太事务牵制美国的企图。然而印度的不争气导致计划破产,转而将战略重心转向中东——通过承认巴勒斯坦国,欧洲意图将美国捆绑在中东事务上,形成"以巴制美"的新的战略平衡。
欧洲移民问题已演变为系统性危机:法国非洲裔移民占比达10.7%-13%,穆斯林人口更占25%(新生儿中达40%);德国土耳其等国移民占比30%;英国印度裔移民达15%。这种人口结构剧变导致本土居民与移民群体的矛盾持续激化。
承认巴勒斯坦国的政治表态,实质是欧洲国家为缓解内部穆斯林群体不满的权宜之计。若继续漠视中东问题,法国等国可能面临更严重的社会动荡——这从持续发酵的大规模游行中可见一斑。
英国工业化历程印证了能源对国家发展的决定性作用。19世纪中叶其煤炭产量占全球2/3,奠定了"日不落帝国"的根基。当前欧洲面临的能源困境更具挑战性:俄乌冲突后失去俄罗斯能源供应,美国又趁机抬高油价,迫使欧洲将目光转向中东。
承认巴勒斯坦国不仅是政治表态,更是为获取中东能源话语权铺路。通过改善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欧洲试图打破美国对中东能源的控制,重构符合自身利益的能源安全体系。
与日本在美国压力下屈服形成鲜明对比,法英此举彰显了欧洲维护战略自主的决心。据日媒披露,美国曾威胁日本"承认巴勒斯坦将严重影响日美关系",迫使安倍政府放弃相关计划。而欧洲选择正面硬刚,反映出其对沦为美国附庸的深度警惕。
这种战略自主的诉求,本质是欧洲对美国单极霸权的反抗。通过承认巴勒斯坦国,欧洲既向国际社会表明独立立场,也向美国传递明确信号:欧洲的主权与尊严不容侵犯。
法英的决策转向绝非孤立事件,而是全球多极化趋势的缩影。当美国执意推行"美国优先"时,盟友体系已出现明显裂痕。欧洲通过中东事务寻求战略自主,实质是对美国单边主义的制度性反制。这场博弈的最终走向,或将重塑21世纪的国际权力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