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香港人涌入广东买社保医保:月缴898元,退休4年回本,医疗优势明显

时间:2025-11-19 21:05:21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每日经济新闻

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融合,越来越多的港人选择在大湾区长期居住,从“北上消费”逐步升级为“北上生活”“北上养老”。这一趋势不仅催生了信贷、社保、医保等全方位的跨境服务需求,也使得“北上买社保、医保”成为社交平台上的新热点。


跨境养老规划热潮:月缴898元,退休4年回本

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关于在广州、深圳等大湾区城市购买社保、规划退休的经验帖文日渐增多。一位香港网友在“港人北上买社保攻略”贴文中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他目前在港工作,但决定退休后回深圳养老,已以深圳灵活就业形式申请社保,每月支付费用1000元。他建议,若在内地有养老需求就“供社保”,只想看病方便就“买医保”。

据第一财经报道,广东省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8月,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共33.28万人次,较2021年底前增长118.93%。这一数据充分反映了港人北上养老的趋势正在加速。

50多岁的李生从事跨境贸易,频繁往来深港之间。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目前标准,仅缴纳养老保险,每月支出898元,缴满20年后,预计每月可领取3000多元养老金,“4年左右就能回本”。对他而言,这份内地社保可成为香港强积金之外的有力补充。目前在香港,65岁可一次性领取强积金(MPF),也可能有政府补助和长者津贴。

与李生相比,44岁的波特规划更长远。他选择通过灵活就业,每月缴纳3000元养老和医疗保险,盘算着30年后每月领取约1万元的养老金,“在内地能享受比香港更优质的养老体验”。


内地医疗优势:公立排队短,自费价格低

除了养老规划,内地医疗服务也是港人北上越来越受认可的一项“消费”。根据今年2月广东省商务厅、香港总商会中国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粤港医疗健康产业合作交流座谈会披露的数据,港澳居民在广东住院人次已达7.7万人次/年,有28.52万香港居民参加广东医保。

香港大学今年8月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发现,对比2011年,15年来港人北上求医规模大幅增加:2011年之前,使用过内地医疗的香港居民仅占5.9%,这一比重在2019至2023年上升至60%。

据界面新闻报道,出于对性价比与时效性的考量,急诊、内科、骨科、牙科等基础与专科服务,成为港人选择在内地就医的热门项目。来自香港的Sharon习惯每年洗一次牙,她告诉记者,在香港补牙单颗牙齿就要超过2000元,出于费用考虑,她在今年到深圳福田一家口腔医院进行洗牙,加上三颗补牙的费用,只花费了900元。

这种价格优势同样体现在疫苗上。陈虹雨提到,像宫颈癌九价疫苗,香港大约是2000元一针,内地是1000元出头;带状孢疹疫苗在香港两针下来要将近5000元,内地是约1600元一针,有时候厂家还会有“打一针送最后一针”活动。

据经济观察报消息,曾在警队工作的香港人翁俊权对记者说:“香港的医疗服务相对比较极端,居民可以通过极少费用获得公立医疗服务,但资源紧张、轮候时间长,例如急诊常常要排四五个小时。”翁俊权称,以治疗白内障为例,通常排期做检查就要等几个月,检查后确认需要手术,很可能还要再等两年。“(白内障)不严重都等到严重了。”他说,如果选择去私人医疗机构,治疗效率高但费用也很高,即使自己在有购买商业保险的情况下,治疗费用对普通收入群体而言仍然感到有压力。翁俊权分享自己在中山治疗“眼干疑似白内障”称,他上午在手机上预约附近医院挂号,下午按时就医,总费用88元,自费48元,报销(统筹支付)40元,高效、便宜。

胡先生是一名年轻的香港中医,熟悉两地医疗系统,2023年起以灵活就业形式在内地只申请了深圳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胡先生对香港医疗服务的整体感受与翁俊权等人一致。“公立医疗资源便宜,甚至比内地便宜,但要排队,一个专科的号要排2年至3年。”胡先生说。胡先生表示,自己在香港已购买商业保险,但有些检查费用未达到报销门槛,“自费比内地高几倍”。


专家分析:内地医疗性价比高,港人北上就医成趋势

香港资深全科医生龚敬乐向界面新闻分析指出,港人北上就医的现象有多方面原因。从支出来看,内地医疗费用具备价格优势,且医疗水平和服务水平也不断提升。体检是港人北上就医的项目大头,香港公立医院排队体检可能要数年,这也是香港医疗资源客观环境决定的,负担太大了,所以港人宁愿到内地医院体检,有的当天就能完成。另外,内地生活成本更低,北上游玩消费、北上养老的人群也在增加,这里面也会衍生医疗需求。

人口老龄化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给香港医疗体系带来了候诊时效挑战。据香港最新年度财政预算案,2025年政府医疗预算高达1002亿港元,但部分非紧急住院轮候时间超过100周。相较之下,内地医疗每千人口病床配置达7.3张,大幅超越全球4-5张的平均水平。

编辑|段炼 杜恒峰
校对|何小桃
封面图片:视觉中国(图文无关)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第一财经、界面新闻、经济观察报、公开资料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