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引发行业关注。数据显示,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6.62亿,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首次超越电影票房,成为内容消费领域的新兴赛道。这一数据不仅标志着微短剧正式跻身主流文化消费行列,更揭示了其背后的用户结构与行业变革趋势。
近年来,微短剧市场经历行业洗牌、技术迭代与观众审美升级的三重考验。曾以‘爽点堆叠’为核心的制作模式逐渐退潮,取而代之的是精品化、多元化的内容生产逻辑。从流媒体1.0时代的传统影视剧,到奈飞引领的2.0时代,再到如今短剧平台主导的3.0时代,微短剧正从‘快消娱乐’向‘可持续内容生态’转型。
这一转型背后,是行业对‘成长曲线’的深度思考:如何在爆发式增长后实现稳健发展?哪些风向将重塑行业格局?答案或许藏在用户需求的升级与内容供给的革新中。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摆脱‘爽感’依赖:题材纵深化与现实主义回归
2025年,曾主导市场的‘高反转+爽感叠加’叙事模式逐渐失宠。取而代之的是女性成长、职场话题、家庭疗愈、校园问题等现实题材的崛起。例如,聚焦中老年女性生活的《大妈的世界》以讽刺幽默手法展现群体内心世界;‘成都造’方言剧《家里家外》用细腻语言开拓地域文化空间;文物拟人化作品《逃出大英博物馆》则以创新形式引发情感共鸣。
用户结构的变化是这一转型的直接推手。数据显示,银发族已成为微短剧付费新主力,占比超四成,其‘深夜追剧潮’现象背后,是对情感共鸣与现实关怀的强烈需求。与此同时,女性用户仍主导消费市场,互动、打赏、付费活跃度显著高于男性;年轻人则更偏好玄幻修仙等‘高爽感’题材。尽管圈层喜好各异,但用户对优质剧情与视觉呈现的期待已成共识。
‘霸总逆袭类爽剧已引发审美疲劳,长剧从业者与专业团队的入局,正在推动行业从‘赚快钱’转向‘做精品’,’业内人士指出。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院长关玲强调:‘微短剧需通过精品内容供给稳固用户黏性,引导市场预期。’
这一共识正转化为行动。红果短剧平台年内三次提升审核标准,倒逼创作者摒弃猎奇套路,转向剧本逻辑与人物塑造。据其总编辑乐力透露,情感刻画细腻的作品用户评论数显著提升,黏性与停留时长也随之增长,反映出用户需求从‘即时解馋’向‘营养与回味’的升级。
纵览近两年出圈的精品案例,无论是《大妈的世界》对中老年群体的深度挖掘,还是《家里家外》对方言剧的创新尝试,亦或是《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文化破圈,均印证了内容精品化与题材多元化的可行性。这些作品不仅打破了‘短剧=低质’的刻板印象,更为行业树立了标杆。
随着银发经济与女性消费力的持续释放,微短剧市场正迎来结构性机遇。如何平衡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如何在满足圈层需求的同时实现文化破圈,将成为下一阶段的关键命题。可以预见,那些既能精准捕捉用户情绪,又能传递正向价值观的作品,将在这场变革中占据先机。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文字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杨欢
一审:缪军;二审:官卿梓;三审: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