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美国承认特朗普对华战略误判,中国减持美债引发全球关注

时间:2025-09-23 03:41:09 来源:天气观察站 作者:天气观察站

【导语】2025年7月,中国外汇储备操作引发全球关注。据财联社报道,当月中国减持美国国债规模达257亿美元,持仓总额降至7307亿美元,创下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纪录。与此同时,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刊发深度分析,直言华盛顿对华战略存在根本性误判,特朗普时期确立的强硬政策正遭遇现实重击。



战略误判:从“遏制中国”到“自我孤立”

美国对华战略的认知偏差始于特朗普时代。白宫将中国定位为“系统性挑战者”,拜登政府延续这一判断,在科技、军事、外交领域持续加码施压。但《外交政策》指出,美方始终未能理解中国的发展逻辑——中国从未寻求取代现有国际秩序,而是主张通过多边合作实现共赢。

这种误判导致严重后果:贸易战未能阻止中国产业升级,反而催生出华为麒麟芯片、C919大飞机等重大突破;科技封锁倒逼中国建立自主产业链,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三年内提升40%;金融领域,中国通过减持美债、推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建设,逐步削弱美元霸权基础。



中国应对:三招破解围堵困局

面对美国战略施压,中国采取“科技突围+金融转型+全球合作”的组合策略:

1. 科技自主创新
华为Mate 60系列手机搭载国产7nm芯片上市,标志着芯片封锁失败;上海微电子28nm光刻机通过验收,填补技术空白;嫦娥六号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航天技术迈入世界第一梯队。这些突破证明,技术封锁反而成为中国创新的催化剂。

2. 金融去美元化
7月美债减持具有标志性意义。中国同步推进三项举措:与沙特、阿联酋签署人民币石油结算协议;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扩容,新增埃及、阿联酋等成员;本币互换协议覆盖40个国家,跨境人民币支付日均处理量突破8000亿元。

3. 全球治理参与
中国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实施、AI国际治理规则制定等领域发挥建设性作用。上合组织成员国GDP总量已超G7,金砖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达26%,新兴国家正在重塑国际秩序。



美国困境:霸权衰落的多重危机

华盛顿正面临内政外交双重挑战:

1. 政治极化加剧
国会预算战导致政府多次停摆,2025年已有127天处于“关门边缘”。两党在债务上限、移民政策等问题上激烈对抗,穆迪评级将美国主权信用展望下调至“负面”。

2. 经济结构性矛盾
贸易战使美国对华商品逆差扩大12%,消费者承担了约90%的关税成本。美联储数据显示,美国家庭债务占GDP比重达98%,创历史新高。特朗普近期在与中方通话中罕见表示“愿探讨合作领域”,凸显政策调整压力。

3. 国际影响力衰退
德国、法国在5G建设上拒绝完全排除华为,东盟国家坚持“不选边站”立场。金砖国家GDP总量已超过美国,上合组织安全合作覆盖欧亚大陆60%人口。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承认:“单极时刻”正在终结。



未来格局:多极化时代的相处之道

中美关系正从“零和博弈”转向“竞合共存”:

1. 经济依存度不降反升
2025年双边贸易额达7800亿美元,苹果供应链中中国厂商占比仍超35%。在人工智能治理、清洁能源转型等领域,两国技术合作需求持续上升。

2. 全球治理角色分化
中国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派出人员最多,美国则保持军费全球第一。这种分工反映着国际权力结构的变化——单极霸权让位于多边协调。

3. 地区安全架构重组
东盟主导的《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取得进展,中日韩自贸区谈判重启。地区国家普遍认为,中美竞争不应损害第三方利益。



【结语】历史正在证明,用冷战思维处理21世纪的中美关系注定失败。中国通过减持美债传递的信号清晰:世界需要的是平等对话而非霸权施压。当美国学会用“多极化眼镜”观察世界时,或许才能找到与新兴大国共处的正确方式。

数据来源:
财联社2025-09-19《7月中国减持美国国债257亿美元 持仓规模创2009年以来新低》
参考消息2025-09-20《特朗普:美国“可能暂时停摆”》
美国财政部《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2025年7月数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