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35个儿子,大多数都死于皇权斗争的刀光剑影,唯独一个人例外,皇子胤祹。
他手握重兵,却从不参与夺嫡,他活到78岁,成为康熙最长寿的儿子。
70岁高龄时,侄子乾隆还对他委以重任。
——《壹》——
最卑微的出身,最特殊的教育
1685年腊月二十四,紫禁城飘起了雪花,万琉哈氏在产床上拼尽全力,为康熙生下了儿子,这个孩子注定与众不同。
不是因为天资过人,而是因为出身低微得令人咋舌。
万琉哈氏是什么身份?庶妃, 在清朝后宫等级森严的体系里,庶妃连正式的册封都没有,说白了,就是皇帝的小妾,地位比普通百姓家的妾室还要低。
万琉哈氏连抚养自己孩子的权利都没有。
刚生下胤祹,这个孩子就被抱走了, 一个母亲,眼睁睁看着别人抱走自己的血肉,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可想而知,命运的转折点出现了。
孝庄文皇后身边的苏麻喇姑主动要求抚养这个孩子。
这个决定震惊了所有人,苏麻喇姑是什么人物?她是孝庄的贴身侍女,见证了清朝从崛起到入关的全部历程,她经历过太多血腥的皇权争夺。
皇太极时期的骨肉相残,她看过。
顺治时期的权力倾轧,她经历过,她比任何人都清楚,皇子之间的争斗有多么惨烈,为什么选择胤祹?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孩子出身低微,反而不会成为别人的眼中钉。
苏麻喇姑打算用自己的方式,让这个孩子在皇权中活下去。
苏麻喇姑的教育方式很特别, 她不教胤祹如何争权夺利,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皇子多了,皇位只有一个。" 苏麻喇姑经常这样告诫胤祹。
"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
她让胤祹熟读诗书,但重点不在文采飞扬,而在于培养"与世无争"的品格,她告诉胤祹,兄弟之情比皇位更珍贵,做人要懂得知足常乐。
这种教育在皇宫里简直是异类。 其他皇子都在学习如何笼络人心,如何组建势力,如何在朝堂上纵横捭阖。只有胤祹在学习如何做一个"好人"。
1705年,苏麻喇姑94岁高龄病逝。
胤祹主动提出为养母守孝百日,这个决定又一次震惊了所有人,一个皇子,为一个奴婢守孝?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这简直不可思议。
但胤祹坚持了, 他说:"苏嬷嬷待我如亲生,我岂能薄情寡义?"
康熙听说后,非但没有责备,反而大加赞赏,他让其他皇子轮流陪同胤祹守孝,以此教育所有皇子要懂得感恩。
——《贰》——
意外的重用
1718年,一道圣旨彻底改变了胤祹的命运,康熙下令:"正白旗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事务,著十二阿哥办理。"所有人都惊呆了,正白旗是什么概念?
那是清朝八旗中的精锐部队,直接由皇帝控制。
康熙竟然把这么重要的兵权交给了一个看起来毫无野心的皇子,这一下,胤祹彻底火了, 原本没人关注的十二阿哥,突然成了香饽饽,各个派系的人都来拉拢他。
但胤祹的反应让所有人意外。
他对谁都客客气气,但就是不表态,不支持任何人,也不反对任何人,永远是那句话:"我只想好好办差,不参与其他事情。"
这种态度在当时的人看来简直不可理解。
手握重兵却不争权,这不是傻子是什么?但胤祹心里很清楚, 苏麻喇姑20年的教育没有白费,他知道,在这种时候,不站队比站错队要安全得多。
1722年12月,康熙驾崩,四阿哥胤禛继位,改元雍正。
皇权更迭的血雨腥风开始了, 参与夺嫡的皇子们一个个倒霉,胤祹呢? 不但没事,反而被册封为多罗履郡王,这个结果震惊了所有人。
雍正对兄弟们下手那么狠,为什么对胤祹这么好?
胤祹从来没有威胁过雍正的皇位,他不参与夺嫡,自然也就不会成为新皇帝的眼中钉,雍正心里也明白, 这个十二弟性格温和,没有野心。
留着他,既不会造成威胁,还能显示自己的宽仁。
1724年,宗人府突然弹劾胤祹: "履郡王治事不能敬谨!"胤祹的爵位开始大跳水,连降三级,胤祹明白,雍正这是在杀鸡儆猴。
面对这种不公,胤祹的反应再次出乎所有人意料。
"皇上这样做,一定有皇上的道理。" 胤祹对身边的人说,"我们做臣子的,只需要听话就行了。"6年后,1730年,又一道圣旨震惊了朝野。
雍正下令:恢复胤祹多罗履郡王身份,并让他掌管礼部与宗人府。
所有人都看不懂了, 6年前还在打击,现在又要重用?雍正经过6年的观察,确认胤祹真的没有野心,这个人被打击后没有怨恨,被冷落后没有反弹。 。
宗人府是个什么地方? 专门管理皇室成员的机构。
谁要是被送进宗人府,不死也得脱层皮, 这个位置需要的不是聪明才智,而是公正无私,胤祹恰好具备这种品格。
他不会因为私人恩怨去整人,也不会因为利益驱动去徇私。
——《叁》——
乾隆朝的巅峰时刻
1735年8月,雍正突然驾崩, 25岁的皇四子弘历继位,改元乾隆,新皇帝上台后的第一个重大决定, 就是让50岁的皇叔胤祹负责办理雍正的丧仪。
这个安排再次震惊了所有人。
办理皇帝丧仪是什么概念?那是只有最受信任的人才能承担的重任, 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乾隆为什么选择胤祹?
第一,胤祹有经验,从康熙朝开始,重要的丧仪大都是他在负责。
他办事细致,从不出错,第二,胤祹没有野心, 新皇帝刚刚登基,最担心的就是有人捣鬼,胤祹这种性格的人,是最让人放心的。
胤祹没有辜负这份信任。
雍正的丧仪办得庄严肃穆,每个细节都无可挑剔,乾隆大为满意,当即决定重用这位皇叔,丧仪结束后,乾隆颁布了一道令人震惊的圣旨。
"履郡王在朕诸叔中年龄最长,具实心办事,朕意欲晋封亲王。"
胤祹从郡王直接晋升为和硕履亲王, 乾隆还给了胤祹一个特殊的奖励:"郡王记录一次", 意思是虽然已经晋升亲王,但还要记功一次。
此后的安排更是令人咋舌。
乾隆让胤祹同时掌管礼部和宗人府两个重要部门,这种权力配置,在清朝历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时间来到1749年,胤祹已经65岁。
在古代,这个年纪早就该颐养天年了。
但乾隆的一个决定再次震惊了朝野: 任命65岁的胤祹为"会典馆"总裁,负责编纂《清会典》,1750年,更传奇的事情发生了。
66岁的胤祹被乾隆列为"可乘轿上朝者之首"。
在清朝,能乘轿上朝是极高的荣誉,一般只有年老体弱的重臣才有这种待遇,但胤祹不仅有这种待遇,还排在第一位,在乾隆心中,这位皇叔的地位已经超越了所有王公大臣。
1754年,70岁的胤祹重病不起, 御医都说没救了。
乾隆得知后,亲自驾临王府探望,乾隆握着胤祹的手问: "皇叔,你还有什么心愿吗?朕帮你实现。"胤祹虚弱地摇了摇头。
经历了三朝风雨,他已经看淡了一切。
但乾隆的这份真情, 却创造了奇迹,也许是感受到了侄子的深情,胤祹竟然奇迹般地康复了,此后,他又活了9年。
——《肆》——
完美的人生落幕
康复后的胤祹并没有闲着, 尽管已经70多岁,他仍然在为朝廷服务,每当乾隆出巡, 都会把京城的政务交给胤祹处理。
一个70多岁的老人,承担着整个帝国首都的管理责任。
这种信任,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1763年7月21日,胤祹在睡梦中安详离世,享年78岁, 在康熙的35个儿子中,胤祹是活得最久的。
他不仅超越了所有的兄弟,甚至比父亲康熙还要长寿。
乾隆得知后,立即下旨: 封胤祹为"懿亲王","懿"字在谥号中是最高等级的褒奖,意思是德行完美, 乾隆命令过继给胤祹的儿子永珹披麻戴孝,以嗣孙的身份为胤祹送终。
乾隆要让所有人知道,胤祹在他心中的地位有多重要。
胤祹的一生,颠覆了我们对皇权斗争的认知,在一个崇尚权力的时代, 他选择了淡泊,在一个兄弟相残的环境中, 他选择了和谐。
在一个尔虞我诈的朝廷里, 他选择了真诚。
他成了最大的赢家,胤祹从不主动争夺什么,但该来的荣誉和地位都来了, 胤祹也许不是最聪明的皇子,但他是品格最好的。
在权力场上,靠谱比聪明更稀缺。
胤祹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从不因为利益而改变,这种坚持,最终得到了回报,胤祹的故事, 是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皇子传奇。
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一个道理: 在这个世界上,最高明的智慧不是争夺,而是守护。
最大的成功不是获得权力,而是保持内心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