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美关系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缓和迹象,这一变化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媒体和专家纷纷用“转折”、“积极互动”等词汇来形容当前的中美关系态势。
当前所取得的进展,无疑是双方共同努力的成果。在关键时刻,这一系列努力成功阻止了双边关系的进一步下滑,将局势重新拉回到了风险可控的范围内。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互动的改善在本质上仍然属于战术层面的调整,是阶段性的松动,而非战略上的根本转变。
在评估美国对华政策时,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华盛顿的政策调整是否触及了其核心目标,即是否改变了将中国确定为首要战略竞争对手的定位。
从表面上看,华盛顿对华战略的实施重心似乎有所偏移,但这一动因主要源自美国国内因素。自特朗普上任以来,他逐步将政策重点转向了优先处理国内事务。
这背后的原因在于选举周期加剧了选票压力,为了争取更多选民的支持,特别是在高通胀、移民和社会稳定等关键问题上,美国需要优先处理国内议程。这一策略旨在进一步强化“特朗普色彩”,巩固其基本盘,并争取摇摆选民。
但需要明确的是,中国被确定为美国的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并非仅仅停留在“纸面文章”上。
从2017年特朗普开始第一任期至今,已经过去了近九年时间。在这期间,许多针对中国的法案和政策规定已经逐渐制度化、系统化,并在落实后进入了执行阶段。
这些机制已经深深嵌入美国国家安全和经济框架之中,形成了跨部门协调强化执行的系统联动。以芯片出口管制为例,2018年的《出口管制改革法》(ECRA)作为美国国防授权法案的一部分,主要改革了出口管制体系,将出口管制从临时性框架转变为永久性法定授权。
相关管控措施至今已经多次升级、调整,这实际上是在不断加强执行的力度,使执行成为一种动态的、持续性的运作。
该法案的核心要点在于,它结束了出口管制的“临时性”时代,将其转变为一种制度化工具,旨在长期维护美国的技术优势。
再如,华盛顿针对新疆棉的禁令同样也已经制度化,并不断加强执行的力度。美国海关使用先进检测设备,包括同位素分析和溯源技术,使检查覆盖了供应链的全链条。
又如,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对中国国籍入境者实施了严格盘查。近期就有多名中国留学人员入境美国时遭到无端盘查、滋扰,甚至被无理遣返。这些措施已经落实到了执行层面的官员和工作人员,嵌入了他们的日常运作之中。
系统化还体现在多领域的联动上。比如,贸易壁垒、金融限制、人才流动管制和大学交流收缩等措施相互协调,形成了十余项核心法案跨多部门协调执行的局面。
可以预见的是,华盛顿对华保持战略竞争态势的长期性不会改变,压力还会不断加大,尤其是在技术领域。
不过,目前的缓和为双方提供了战术调整的空间,有利于稳定预期,降低摩擦度。
未来关键还要看能否在元首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和加强对话机制的常态化,更多地解决类似于TikTok这样的具体问题,并将议题不断扩展到更多领域。这样就有希望增加缓和的深度和广度,为中美关系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