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A股收盘后,国内三大金融监管部门的“一把手”齐聚国新办,共同出席了“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三位领导发表了诸多重要观点,其中央行行长潘功胜的发言尤为引人注目,既振奋人心又略带困惑。
他明确指出:“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
这一消息无疑令人振奋,人民币从国际上的“默默无闻”到跃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支付货币,是“十四五”规划取得的重要金融成就。然而,令人困惑的是,潘功胜的发言内容与SWIFT近期公布的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的份额存在明显差异。
根据SWIFT的数据,8月人民币的全球支付份额为2.93%,位居全球第六,不仅与美元、欧元存在显著差距,还落后于英镑、日元和加拿大元。
第六位与第三位截然不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是SWIFT统计错误,还是潘行长的说法过于夸张?
实际上,双方都没有说谎,导致排位差距的最重要原因是统计口径的不同。
SWIFT作为全球主流的跨境支付报文系统,并非唯一。它只能统计通过本系统提供报文服务的交易记录和数额。换句话说,如果不通过SWIFT完成跨国结算,相关交易额就无法被统计进去。
而潘功胜行长引用的是全口径数据,不仅包括SWIFT的交易数额,还涵盖了通过其他系统或其他模式完成的人民币交易支付。
那么,SWIFT“遗漏”了哪些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支付的交易呢?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利用CIPS完成的人民币跨境支付。
与SWIFT仅具备报文传输功能不同,CIPS既能传输又能结算。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和越来越多直接参与者的加入,绕过SWIFT直接使用CIPS完成支付、传输、结算的人民币交易日益增多。
统计数据显示,CIPS在2024年处理的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金额同比大幅增长43%,今年预计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将通过CIPS完成的跨境人民币支付统计进去,将显著提升人民币的全球支付份额。
第二类是国内支付不使用SWIFT。
传统观念中,SWIFT主要用于跨境支付,但实际上国内支付也能使用,如欧元、英镑等大量境内支付就采用了SWIFT。然而,人民币境内交易无需使用SWIFT,因为没有必要。这意味着庞大的国内支付数额未被统计到SWIFT支付份额里,从而拉低了人民币的使用占比。
第三类是1万美元以内的小额支付不走SWIFT。
我国拥有全球最发达的跨境电商业务,一些单子的交易价格仅几百甚至几十美元。这类1万美元以内的小额支付通常不会通过SWIFT进行。因此,C2C跨境交易中不少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小额支付同样未能进入SWIFT的数据库。
综上所述,双方都没有说谎,只是引用的数据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也不同。
SWIFT无法统计到使用该系统之外进行人民币支付的交易数额,而我国央行则能获取全口径数据。从全面性的角度来看,潘功胜行长所说的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更具代表性,体现了人民币国际化在这些年里取得的实质性成就。
当然,第三与前两位的差距仍然很大,尤其是与美元相比。美元依然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在支付、储备、投融资等多个维度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中短期内难以找到挑战者。
因此,认为人民币能在数年内赶上甚至替代美元成为新的世界货币,这种速胜论式的观点是不可取的。
我们需要认清形势,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从量变到质变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可能是非常缓慢的。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王五说说看,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