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全智贤新剧《暴风圈》涉‘抹黑中国’台词 遭网民强烈抵制

时间:2025-09-25 16:02:37 来源:孙玉良 作者:孙玉良

文|孙玉良

当聚光灯打在娱乐圈的明星身上时,光鲜的外表下往往暗藏着难以承受的压力。全智贤主演的新剧《暴风圈》近期因涉及“抹黑中国”的台词和场景处理问题,再次成为舆论焦点。这一次,她面对的并非掌声与赞誉,而是来自中国网友的强烈抵制。



争议的起点出现在《暴风圈》第四集,一句台词引发轩然大波:“为什么中国会偏好战争。”在剧情中,这或许只是角色的个人观点,但在现实世界里,这句话却触动了中国网友的敏感神经。更令人不安的是,剧中原本应该展现中国城市风貌的“大连场景”,实际取景于香港老城区,并通过灰暗滤镜处理,让城市显得破败不堪。五星图案的地毯被踩踏、反派角色使用中文对话,这些细节叠加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整体性的负面暗示。

面对这样的场景处理,中国网友的反应迅速而强烈。原定于25日在首尔进行的中国品牌广告拍摄被临时取消,业界普遍认为,这是此次风波的直接后果。全智贤成立的个人经纪公司PEACHY COMPANY声称拍摄早已终止,与剧集争议无关,但关闭官方社交账号评论区的做法,透露出一种无奈的冷处理态度。



娱乐产业与国际政治的碰撞,从来都不是单向的。韩剧在中国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明星的广告身价和作品热度紧密绑定。一旦触碰文化敏感性,直接影响的不仅是剧情,更是经济和职业。全智贤凭借《来自星星的你》走红后,广告收入在2021年达到约1亿元人民币,如今却因剧情争议导致合作被撤销,损失难以估量。演员在镜头前的表演再光鲜,也难以躲避现实的惩罚。

这一事件并非孤例。林允儿主演的《暴君的主厨》同样因“虚构明朝历史”和篡改中朝关系,引发中国网友的不满,部分舆论呼吁全面抵制。可见,文化敏感性已成为跨国娱乐市场不可回避的红线。演员、编剧乃至制作方都需要清楚,艺术创作不能脱离历史和现实的界限。

尽管剧组和平台方仍在积极宣传,第六集、第七集即将上线,但主角未出席特别放映会,这种缺席本身就是微妙的信号。《暴风圈》在韩国国内依然保持关注度,但中国市场的反应却可能左右其长期走势。娱乐作品在全球传播时,不仅是文化产品,更是一种国际互动。一个细微的台词、一处视觉处理,都可能触发舆论的连锁反应。



现实给出的教训很直接:明星不只是表演者,更是跨文化交流的窗口。全智贤在荧幕上的光环无法完全屏蔽社会舆论的冲击,广告代言、品牌合作,甚至国际声誉,都与她的每一次出演息息相关。艺术创作自由与跨国市场责任之间的博弈,从未有简单的平衡公式。

《暴风圈》的风波,提醒娱乐圈一个现实:面对跨国观众,敏感议题必须谨慎处理。文化认知的差异不是忽略的理由,艺术创作的自由也不意味着可以冒犯他国的历史和民族情感。每一次拍摄,每一句台词,背后都承载着舆论的重量。演员和制片方必须明白,屏幕之外的世界,远比戏剧舞台复杂得多。

这场争议仍在发酵,全智贤和剧组的下一步动作,将继续受到关注。市场的回应、舆论的态度、粉丝的情绪,都会成为评判这场风波的标尺。风波未散,教训已显:在全球化的娱乐市场,演员的每一次亮相,都可能是一场跨文化的政治和商业试炼。艺术与责任从未分离,而风波中的全智贤,也正在用现实教训,诠释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