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为了“掏空”老百姓的钱袋子,编造出来的5大谎言,谁信谁倒霉?

时间:2025-09-26 19:11:48 来源:三农老历 作者:三农老历



中国人勤俭持家,骨子里讲究一步一个脚印地过日子。

但这几年,有些人却总在我们身边鼓吹一种轻松暴富的幻想。

如今,为了“掏空”老百姓的钱袋子,一些人还编造出来了5大谎言,几乎都“害人不浅”。

那么,这5大谎言都有什么?你中招了吗?




理财陷阱

打开手机,“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这类金句随处可见。

它总在悄悄勾着人的情绪,没理财的人会焦虑,怕错过赚钱机会被时代落下。而已经理财的人会贪心,总想着靠这更快实现财富自由。



跟着这份焦虑和贪心,各种理财课、基金课、股票课全冒了出来。

而且,这些内容都喊着“零门槛”,宣传得特别夸张,比如“每天半小时,奶茶自由到手”“轻轻松松月入十万”。

可实际上,这背后藏着很深的陷阱。



咱们普通人在网上看到的理财,几乎都是最基础的内容,很多百度一下就能查出来。

可不法分子却用这种“理财课”,收取几百上千的学费,专门坑想走捷径的人。​

更危险的是,这种理财背后的高风险。



之前常听说,有人听“专家”的话,抵押房产投 “高收益项目”,结果平台卷款跑路,房子没了,钱也没了。

其实,这些“理财”早变了味,就是包装过的合法赌博。



所谓的稳定盈利,其实全靠运气。

就像刮刮乐,少数人赚了钱就被当成功案例宣传,大多数人跟风后只能成 “韭菜”。



而推这些项目的人,根本不是帮人赚钱,就是盯着别人的本金。​

总之,想实现财富自由,从来没有捷径,得靠长期稳健的积累。

记住,只说收益不提风险的,都是在割韭菜,多留个心眼,别让 “暴富梦” 变成 “破财坑”。



农村常见骗术

如今,农村里不少乡亲想靠种地养殖多挣点钱,这就给了骗子可乘之机。

他们常打着 “高收益农业项目”的幌子上门,嘴里喊着“种这种苗一年就能回本”“养这个准保稳赚不赔”。

好多农户信了,拿出多年积蓄买种苗,可等种下养上才发现被骗了。



原来,大家买的种苗要么是劣质的,要么根本不适合当地水土。

可等想找公司说理时,早就人去楼空,最后只能看着地里的庄稼、圈里的牲口发愁,血本无归。



除了坑农户,骗子还特别爱盯着农村老人。

他们会在村口、集市摆个摊子,搞 “免费健康讲座”,先给老人免费体检、送鸡蛋或健康卡,哄得老人心花怒放。

可体检完,他们就开始吓唬人。



这些人会故意夸大老人的病情,说 “再不治就会恶化”,把老人吓得慌了神。

接着,他们就推销那些包装得很高级的保健品,说能治百病,一盒就要几千甚至几万块。老人被恐慌冲昏头,就赶紧掏钱购买,



可买回家才发现,这些都是三无产品,不仅没用,还耽误了去医院接受正规治疗,身体越拖越差。​

除了以上几种之外,如今的骗子还有新花样,搞起了“AI名医直播” 骗老人。



他们用换脸技术,把视频里的人换成知名医院的专家,对着镜头 “远程问诊开方”,之后再把所谓的 “特效药” 快递过来。

老人以为遇到了真专家,赶紧花钱买药。

可吃了之后不仅没效果,还常出现头晕、恶心等副作用,有的病情甚至加重了,这才知道上了当。​



其实,骗子就是看准了农村信息没那么灵通,老人风险防范意识弱,才用利益诱惑、情感吓唬的手段精准行骗。

乡亲们可得多留个心眼,遇到 “天上掉馅饼” 的事,多跟家人商量,别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才能避免被骗。



房地产 “买房必升”

过去这些年,不管是街头广告还是身边人聊天,都在把房子吹成 “稳赚不赔” 的宝贝。

不少家庭被这话打动,把一辈子的积蓄都拿出来,还背上二三十年的房贷,就盼着房子能涨。

可谁知道没多久,市场就变天了。



如今,房价不再只涨不跌,反而一路往下走,连一线城市都没能幸免。

有些曾经热门的楼盘,价格直接砍了一半,就算降价促销,也没多少人愿意买。

而且,没人知道这下跌什么时候才到头,之前盼着升值的人,现在心里只剩慌。​



房价一跌,麻烦就全来了。

曾经以为能当 “保障” 的房子,现在成了甩不掉的 “债主”。



购房者不仅本金套在里面,每个月还得还几千甚至几万的房贷,只能省吃俭用。

在房贷面前,旅游、买新衣服这些都不敢想,生活质量一下降就是几十年,当初的 “好日子” 成了泡影。



超前消费陷阱

现在打开手机刷视频、逛购物软件,总能听到“不花钱就是不享受生活”、“钱挣来不花留着干嘛”。

这些话,故意把花钱和对自己好绑在一起,让你觉得不买东西就是亏待自己。

本来没想买的人,听多了就会焦虑,生怕自己落后,慢慢就被绕进了消费的圈套里。​



此外,为了让你更愿意花钱,商家还搞出了好多 “方便” 的工具。

信用卡、花呗点几下就能用,分期付款、免息活动看着特别划算,让人感觉花钱没那么心疼。



而且,一到节日,满减、秒杀、限时抢购就来了,商家故意营造出 “不买就亏了” 的紧张感,好多人本来只想买一件,最后忍不住多掏了钱。

可大家没注意到,这些消费背后藏着不少陷阱。



比如 “299 元尊享套餐”“分期买大牌包”,看着每月还款不多,但算上利息或者隐藏的溢价,最后要花的钱比原价还多。

而且还款周期一长,很容易忘了自己欠了多少。



还有人因超前消费,陷入了“精致穷”:

表面上用着名牌、过着光鲜的生活,实际上欠了一屁股债,银行卡里连一点储蓄都没有,稍微有点事就慌了神。​



更重要的是,一旦陷入超前消费,麻烦就会跟着来。

一开始可能只是觉得花点钱无所谓,慢慢就对花钱没了感觉,花销越来越大,工资根本赶不上还款的速度。



要是遇到突然生病、失业这种事,手里没点储备金,生活一下就会失控,只能拆东墙补西,越欠越多。​

所以,超前消费就是个生活陷阱,它让你当下爽了,却把压力变成了长期的负债。



“鸡娃”陷阱

如今,不管是学校门口发传单的,还是家长群里的聊天,总有人说“别家孩子三岁背古诗、五岁学编程”。

在同龄人里,要是自家孩子没报班,就好像马上要被甩在后面。

顺着家长们的这份想法和焦虑,各种烧钱的教育项目,开始铺天盖地而来,让家长们不得不纷纷为孩子报名。



为把孩子培养好,课外班从语文数学到舞蹈绘画,一个都不少报。还有动辄几万块的夏令营,家长们也毫不犹豫。

据悉,很多家长一年在“鸡娃”上门,要几万甚至几十万。

可投入这么多,结果却常常让人失望。



孩子每天被课程压得喘不过气,慢慢开始讨厌学习,有的甚至出现厌学情绪,一提到上课就抵触。

就算硬着头皮学,成绩也没见多大提升,反而因为压力大变得精神萎靡。

家长这边更不好过,看着积蓄一点点缩水,孩子状态却越来越差,心里又急又累,好好的生活全被“鸡娃”搅乱了。​



其实,这种“鸡娃”背后,全是商家的心理操控把戏。

他们特别会利用 “从众心理”,总在宣传里放大 “别人家孩子” 的优秀,把教育包装成一场你追我赶的军备竞赛。

家长看着别人都在 “鸡娃”,生怕自己不跟进就亏了,不知不觉就被卷入这场焦虑旋涡里,乖乖掏钱买单。​



说到底,这所谓的 “鸡娃” 产业链,早把教育变成了生意。

对于家长来说,与其盲目 “鸡娃”,不如多听听孩子的想法,给他们留些成长的空间。

信息来源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3872900141394521&wfr=spider&for=pc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