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上海校园午餐发臭事件追踪:央媒质疑,家长呼吁透明化监管

时间:2025-09-24 07:28:32 来源:叮当当科技 作者:叮当当科技

2025年9月15日,上海多区学校午餐时间爆发异味事件,闵行区某小学学生打开餐盒后发现“发黑的虾仁”蜷缩在“浑浊的蛋液”中,咬下后形容味道如“臭水沟”,部分学生食用后出现呕吐、精神萎靡症状。普陀区某小学教师提前发现异常,将整盘菜倒进垃圾桶,但仍有个别学生误食后干呕不止。涉事的“虾仁炒蛋”出现在A、B两套套餐中,波及徐汇、浦东、普陀等多个区域,学生描述气味包括“馊味”“发酵后的酸臭”等。

上海校园午餐发臭事件现场照片

家长群迅速炸开锅,消息刷屏称“孩子说菜是臭的,老师让别吃,现在只发了块面包”“萝卜汤也有怪味,闻到就想吐”。有家长晒出剩余餐食照片:发黑的虾仁边缘卷曲,蛋液呈现灰绿色凝块。涉事企业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次日回应称“虾仁含细沙,非所有批次存在问题,留样合格,员工同食无异常”,与学校通知“虾仁质检未达标(存在安全隐患)”形成鲜明矛盾。

家长晒出发黑虾仁与变质蛋液照片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替代餐食。普陀区某小学下午2点发放的“补偿”是125毫升水蜜桃复合果汁和巧克力味夹心牛角起酥面包,家长发现后者配料表长达15行,含精炼植物油、多种香精等12种添加剂,保质期达90天。有家长调侃:“18元餐标=冷冻复炸虾仁+科技与狠活面包?”事件发酵后,上海市教委及闵行区市监局介入,涉事留样及原料送两家机构检测,涵盖微生物、重金属及虾类组胺等项目,预计一周内出具结果。

矛盾焦点:家长质疑与企业回应的分歧

家长与企业矛盾焦点对比图

  • 家长:“发黑虾仁+浑浊蛋液”“臭水沟味”“孩子呕吐”
  • 企业:“留样合格”“员工同食无异常”“仅细沙问题”
  • 替代餐:12种添加剂面包(保质期90天)+高糖果汁成“应急方案”

涉事企业绿捷实业:50万份日供量的“配餐帝国”

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业务版图已渗透上海校园餐饮的核心领域。该公司业务覆盖全市16个区的500多所中小学及幼儿园,日供餐量超过50万份——这一规模相当于5个集团军的日均口粮供应量。2025年8月,绿捷实业单月密集中标70家学校供餐项目,包括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实验学校等知名学府,部分项目以85.80分的最高综合评分胜出。

绿捷实业中标学校名单部分截图

然而其扩张轨迹与投诉记录形成鲜明反差。家长统计数据显示,该公司年均收到50+次质量投诉,涉及“冷冻复炸食品过多”“肉片颜色异常”“钢丝球碎屑混入”等问题,但中标记录仍持续增长,形成“投诉-中标”的反常循环。

指标具体数据
2025年8月中标学校数70所
年均家长投诉次数50+次(家长统计)

绿捷实业股权结构关联图

股权结构显示其资本背景复杂。绿捷实业由香港公司GreenExpress Foods, Limited全资控股,其董事王航同时担任新希望集团副董事长,董事长陶煦曾任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股权关系通过厚生投资等关联方延伸至新希望集团。尽管官网宣称拥有“自建低温冷库及全程冷链系统”,但家长质疑其长期使用保质期540天的冷冻牛肉,且油炸食品占比超60%。

企业争议点:除食品安全投诉外,绿捷实业历史上曾因餐具消毒不达标被行政处罚,2024年卷入多起“生命权、健康权纠纷”诉讼,近期11家全资子公司已注销,暴露管理漏洞。

监管困局:AB餐制下的“形式主义”与成本压缩

18元餐标下的校园午餐,正陷入成本压缩与形式监管的双重困局。按现行成本结构,食材占比被压缩至45%,企业为维持利润不得不依赖低价冷冻食材,甚至使用保质期540天的冷冻牛羊肉、720天的冷冻五花肉。这种成本挤压直接导致“18元餐费仅能满足最基础饱腹需求”,学生称“鱼排浸满油有腥气”“肉条干得像啃木头”。

AB餐制的推行本应提升选择质量,却异化为“换汤不换药”的形式主义。家长反映“A餐鸭块、B餐鸭翅,本质无差异”,2025年9月15日涉事当日,问题虾仁炒蛋竟同时出现在A、B套餐中,学生毫无选择权。油炸食品泛滥成普遍现象,浦东某小学家长称“每周5天中有3天供应油炸小酥肉、炸鱼排”,与“营养均衡”的政策初衷背道而驰。

监管体系的漏洞进一步放大风险。全市仅37%学校接入“互联网+明厨亮灶”系统,且实时数据未对家长开放;陪餐制度流于表面,2024年全市陪餐记录完整率仅63%,部分学校“陪餐日志=签到表”。更讽刺的是,学生真实吐槽戳破形式主义:“还不如便利店15元盒饭分量足、口味好”。当监管沦为“事后送检”而非事前防控,校园午餐的安全底线正不断失守。

学生吐槽校园餐与便利店盒饭对比图

核心矛盾:45%食材成本占比与37%监管覆盖率的叠加,使AB餐制从“选择权保障”异化为“形式主义遮羞布”,而“陪餐日志=签到表”的执行走样,更让制度防线形同虚设。

央媒追问与舆论风暴:“屡遭投诉屡中标”的制度拷问

新华社于2025年9月19日发文直指核心矛盾,质疑绿捷公司“屡遭投诉却屡次中标”现象,要求彻查是否存在“幕后操作或招标不透明”,强调“校园餐关系学生健康安全,必须彻查,不容敷衍”。该公司2025年8月单月中标70家学校项目,与其近3年4起食安诉讼、家长多次投诉“餐食变质、异物混入”的记录形成尖锐反差。

新华社锐评:“必须查清中标猫腻,校园餐招标应引入家长代表监督”VS网友质疑:“70校集中中标的‘奇迹’,是监管失明还是利益输送?”
官方回应:上海市教委承诺“全面排查供应商”,绿捷称“留样合格”VS家长驳斥:“投诉三年无果,留样能证明问题批次如何流入学校吗?”

舆论普遍认为,当前机制存在结构性缺陷:家长反映“多种渠道投诉却一直未有实质改变”,招投标缺乏充分竞争导致“垄断下降低质量”。社交媒体出现“呼吁西贝参与竞标”的声音,折射出公众对打破垄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迫切期待。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指出,事件暴露“食品安全制度与监管处罚力度双重缺失”。

家长诉求:从“透明化”到“选择权”的底层呐喊

面对校园餐安全隐患,家长群体以“不求美味,只求不臭”的朴素心声,发出从食品安全透明化到膳食选择权的系统性诉求。其核心关切聚焦于三大层面:

透明化:打破信息黑箱

家长要求公开食材全生命周期信息,包括来源、保质期及检测数据,如质疑绿捷公司使用540天、720天超长保质期冷冻肉品,且溯源记录被删除。当前仅37%学校接入“互联网+明厨亮灶”系统,家长呼吁全面开放实时监控权限,实现加工流程可视化。

选择权:挣脱被动接受

因“禁止自带餐食”规定与问题餐食持续供应,家长提出“签免责协议也愿自带饭”的妥协方案,或要求替换供应商、引入竞争打破垄断。部分家长对比深圳17元餐标下的新鲜荤素搭配,质疑上海20元餐费却长期供应冷冻复炸食品,“不如便利店十几元盒饭”。

参与权:强化监督实效

家长要求组建实权膳食监督委员会,落实“不提前通知随机抽餐送检”机制,费用由教育专项资金保障。呼吁将学生反馈纳入供应商评价体系,“孩子天天吃,食物好不好,他们最有发言权”。

核心诉求浓缩:透明化(食材溯源、加工可视)、选择权(自带餐/换供应商)、参与权(家委会监督、学生评价),共同构成家长对校园餐安全的底层防线。

家长通过联名举报、交叉比对餐食信息等方式维权,却遭遇“投诉多年仍由问题企业供餐”的困境,凸显制度性破局的紧迫性。

破局之路:国标新规与动态监管的未来图景

2025年12月即将实施的《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国标新规,从制度层面重构校园配餐监管逻辑。新规要求企业每季度公开供应商审计报告,首次以强制条款明确家长代表随机抽检权并由财政承担检测费用,将“冷链运输达标率”“食材新鲜度”等12项关键指标纳入动态评分体系,标志着监管从“结果追溯”转向“过程穿透”。

对比现行机制,新规实现三大突破:陪餐制从“倡导性要求”升级为刚性约束,学校负责人陪餐记录未达标将在食品安全评级中扣15分;家长监督从“象征性参与”变为实质权力,抽检结果直接影响企业评分;年度审查改为季度考核,形成“监测-预警-淘汰”的闭环管理。

整改路线图

  • 短期(1个月内):落实陪餐制并接入“明厨亮灶”系统,每日上传陪餐评价与操作影像
  • 中期(3个月内):试点区块链溯源,通过NFC芯片记录原料入库至配送全链条数据,温度异常自动预警
  • 长期(2025年底):全面执行国标,实现供应商白名单季度更新、智能温控设备全覆盖

动态评分机制设置三级响应:80分以下进入观察名单,连续两次70分以下取消投标资格。家长呼吁同步建立“黑名单”制度,对严重违规企业实施市场禁入。技术层面,区块链系统拟于2025年第四季度上线,通过温度传感器每30秒采集数据,可追溯原料捕捞海域、养殖证明等源头信息。专家建议通过政府补贴降低企业技术改造成本,平衡合规压力与监管效能,构建“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协同治理体系。

历史镜鉴:2024年世外学校事件的整改成效追问

2024年11月,上海奉贤区世外教育附属临港外国语学校(民办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学生每月餐费1400元)爆发食堂食品安全事件:家长发现蔬菜中青虫、蜗牛,仓库内过期1个月的豆腐皮、生虫芝麻及疑似篡改日期的馒头,当月76名学生出现肠胃不适。官方随即采取终止原供餐企业合作、封存问题食材、追责校领导等措施,并承诺“举一反三加大监督检查”。

然而2025年绿捷事件中同类问题的复现,暴露前期整改的“运动式”本质。尽管教委曾承诺强化“陪餐制”“家长监督委员会”,但2024年全市学校陪餐记录完整率仅63%,家长反映“一年后仍吃冻肉”,油炸食品占比、冻肉使用比例等核心指标未改善。两次事件均指向“低价竞标压缩质量”“监管响应滞后”等共性问题,印证了“更换企业却未改革机制”的治标不治本——涉事企业被清退,但招标规则、日常监管、家长参与等系统性漏洞仍存。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 从发霉调料到臭虾仁,上海校园餐安全事件的反复发生,揭示出单纯依靠行政问责和企业替换的整改逻辑已难以为继。唯有建立覆盖招标审核、过程监管、家长共治的全链条机制,才能打破“曝光-整改-再曝光”的恶性循环。

结语:等待检测结果,更需等待制度答案

上海校园午餐事件检测结果待公布(教委送检一周内),公众更期待制度答案:完善企业准入、家长监督等长效机制。检测结果何时公布?关注上海市教委官网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