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农村盖房的困境:为何成‘不动产’?如何理性抉择?

时间:2025-09-26 19:22:27 来源:老呶侃史 作者:老呶侃史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下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居住选择。不少人放弃了在城市购房的打算,转而回到农村,建起了小洋楼,希望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与惬意。

这一转变,一方面源于房价的不断下跌,使得过去那种买房坐等升值的观念变得不再现实,反而可能面临资产缩水的风险。另一方面,对于许多人来说,回农村盖房也承载着一种‘情怀’,或是衣锦还乡的心理满足。



然而,回农村盖房并非一片坦途,其背后的缺点和困境,往往在房子建成后才逐渐显现,最终可能成为沉重的负担。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自2000年以来,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购房成为潮流,或是为了孩子读书,或是为了落户城市。他们将一生的积蓄投入到了城市的楼盘中。

然而,当部分人在城市站稳脚跟后,却开始怀念起老家的生活。那里的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没有雾霾和堵车的困扰,更没有物业费的负担。于是,建房成了他们‘落叶归根’的一种方式。



以2015年为例,一位厦门务工者回到安溪老家,花费60多万元建起了一栋房子。在当时,这样的投入还算划算,因为只需25万元就能盖出一栋两层300平方米的带装修房子。

但随着物价的上涨和建材价格的飙升,建房成本一路攀升。如今,30万元起步、70万元成为常态,甚至有些房子的建造成本突破了百万元大关。

许多人一开始只是计划建个小房子,但在‘别人三层我四层’的攀比心理下,房子越盖越大,装修也越来越豪华。最终,攀比带来的不是成就感,而是沉重的负债。



但更关键的是,房子建好后,真正住进去的人又有多少呢?

现实是,大多数农村房子一年只住几天,甚至很多人过年都没有回去。这些空置的房子无人打理,时间一长,电路老化、水管生锈、墙体渗水、屋顶漏雨等问题接踵而至,外墙也爬满了青苔。



许多人建房前幻想的是养老生活,但建房后却发现处处不便。村里没有医院、超市和外卖服务,没有天然气供应,只能使用煤气罐或电磁炉。冬天水管容易冻裂,夏天则蚊虫蛇鼠横行。

教育资源更是让人头疼。村里的小学纷纷合并撤销,孩子需要骑电动车去镇上上学,家长接送费时费力。因此,许多年轻人选择一家都住在城里,老家的房子就空置了下来。



想租出去没人租,想卖又卖不掉,想贷款农村房子又不能抵押。这时候,人们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不动产’。

现如今,回农村盖房也不是想盖就能盖的。建房需要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和《宅基地批准书》,实行一户一宅政策。有的地方在建房前还需要邻居签字同意,否则可能会遭遇阻工或恶意举报。



而且,城里人不能在农村买房,农村宅基地也不能随便流转。房子建好后,产权归集体所有,自己只有使用权。

有人以为盖房是资产投资,其实它更像是一种消费。房子不保值,许多建造成本几十万的房子现在无人接手,甚至连亲戚子女都不愿继承,觉得是麻烦。父母年老去世后,房子就彻底空了下来,成了荒地上的一栋孤楼。



还有些人盖房前想着回乡创业,但现实并不理想。农村机会少、市场有限,创业失败率高,许多人血本无归。

而且农村人情关系复杂,邻里矛盾频发。地界纠纷、人情开支每年少说也要支出几千块。清明节、春节、婚丧嫁娶等场合样样都得出人出力出钱。



2024到2027年是农村全面规划的时间段,2028年前宅基地确权要完成。这意味着未来建房将越来越规范化、集中化。政策鼓励集中建设,不再允许‘东一户、西一栋’的分散布局。错过了窗口期,可能连宅基地都批不下来。因此,如果现在打算动手建房,就必须做好预算、手续和心理准备。



那么农村到底该不该盖房呢?如果家里在城里没有房,收入也不稳定,那最好别轻易动手。盲目跟风盖房只会变成‘甜蜜的负担’。

如果真有打算回去住,那就选在靠近镇上、有医疗配套的村落。房子不求高大上,实用才是关键。一楼住人、二楼备用、如果有三楼就做储物。不求豪华,只求稳妥。



还要记得材料要选防水防潮的,设计要考虑老年生活的便利性。道路要硬化、宽度要够,才不会下雨进不了家门。

但记住千万不要贷款建房,把未来的养老生活赌在一栋房子上。更不要因面子和攀比硬撑出一栋豪宅,结果既没人住也没人接手。



如果你只是想留个‘根’,那可以简简单单盖个小房。哪怕只是节假日回来住几天,也算心安。

但如果你是奔着投资去的,想靠这房子未来有一天拆迁,那可能就要失望了。现在拆迁的越来越少不说,农村房子也几乎没有流通性,没有任何金融属性。



农村建房归根结底是一场关于情感、现实和政策的综合考量。不是不能建,而是要看清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是养老居所?是情感寄托?还是资产配置?答案不同,选择也不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