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越南一官方媒体发表了一篇关于1979年中越武装冲突的文章,其中声称越军在开战第一周就让中国军队伤亡了16000人,近一个月战争中,越军一共给中国造成了六万多人的伤亡。然而,越南媒体的这一报道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不过,对越反击战中,解放军的确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这一点我国从未否认。根据相关战史记载,在越南战场上,我军甚至有为数不少的名将后代英勇牺牲。
根据我国国防部陆续解密的对越反击战资料显示,解放军的损失超乎想象。牺牲人数多达七千多人,总伤亡人数高达32000多人。三万多人的伤亡,对于解放军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要知道,1962年的对印反击战,同样打了一个月时间左右,我军牺牲人数只有722人,只有对越反击战的10%,受伤人数也只有1697人,被俘人员更是一个都没有。那么,对越反击战中,解放军为何会出现如此巨大的伤亡呢?
其一,对越反击战爆发时,我军已经有很多年没有打过仗,绝大部分军队都没有实战经验。相比之下,对印反击战时,抗美援朝战争仅仅结束9年,部队里还有大量老兵,具有实战指挥经验的干部也非常之多。而对越反击战时,新兵比例很高,没有实战经验的干部也很多,尤其是团级以下干部。
对越反击战中,伤亡最大的时间段就在开战前一周。这一周时间,因为大部分战士没有作战经验,干部们指挥经验也不足,导致解放军吃了很大亏。根据解放军战史记载,很多步兵师开战前三天的伤亡,占到该师整场战争总伤亡的四五成,有的部队甚至高达六成。
而后续伤亡开始变小,则是因为经过一两周血战,战士们开始适应战争节奏,开始有了作战经验,步兵和炮兵、坦克协同作战变得越来越默契。
其二,我军对越南特殊山岳丛林地形不适应。几十年战争中,我军基本上没有过丛林作战经验。因此,面对越南北部复杂的丛林地形,本身作战经验就不足的解放军,在面对越军游击战等各种骚扰战术下,自然而然地就出现了很大的伤亡。
另外,在越南山岳丛林地形下,解放军庞大的炮兵和坦克力量,很难发挥出最大的火力优势。
其三,越军战斗力和战斗意志的确不可小觑。从越南1945年宣布独立,一直到1979年对越反击战爆发,这三十多年,越军一直在打仗。连年战争虽然让越南越打越穷,可客观地说,在战争洗礼下,越军战斗力的确很强。相比之下,对印反击战中的印军战斗力,是完全没法和越军比的。
在解放军三万多人的伤亡中,高干子弟牺牲者也不在少数。54军是许世友指挥的东线解放军的主力部队,对越反击战爆发后,54军长韩怀智和下属两个师师长,不约而同地将各自儿子送上了战场。
在父亲韩怀智要求下,韩东军加入162师炮兵团,他如一名普通士兵一样英勇战斗着。幸运的是,他活到了战争结束。1988年,韩怀智被授予中将军衔,韩东军没有让父亲失望,2003年,韩东军成为了一名少将。
当然,在对越反击战战场上,还有很多高级将领的儿子牺牲了。54军160师师长张志信的儿子张力,在父亲鼓励下,参加了对越反击战,成为了一名侦察兵。1979年2月底,在一场侦察行动中,张力遭遇越军埋伏,在成功传出情报后,张力英勇牺牲。
当得知张力牺牲消息时,张志信强忍悲痛继续指挥战斗。4月,张志信和张力父子的英雄事迹传遍了全军,文学作品《高山下的花环》中的“雷军长”和“小北京”原型人物,便是张师长和张力。
和张师长一样,耿进福也是师级领导干部,不过,对越反击战爆发时,他已经到地方工作。不过,他的两个儿子耿军、耿晓康都参加了这场战争。1979年3月15日,耿晓康在一场战斗中被敌人炮火击中,英勇牺牲,这一年,耿晓康18岁。
16日,在越军大部队包围下,为了不当俘虏,耿军跳下悬崖牺牲。几天后,收到两个儿子的遗书,耿进福夫妇痛哭不止。战后,中央军委授予耿军一等功,耿晓康二等功。
对越反击战爆发时,周开源同志担任41军121师政委,而他的儿子周伟在123师服役。战争中,周伟没有让父亲失望,每次战斗,他总是冲在最前面。最终,在一次战斗中,周伟身体中弹牺牲。
实际上,在中越老山十年轮战中,我军同样有不少高干子弟牺牲。1981年,我军高级将领刘斌同志的大儿子刘光,在侦察行动中牺牲。老山战役爆发后,他毅然决然地将小儿子刘明送上战场。
在老山战役中,担任军分区副司令员的刘斌同志指挥部队在前线作战,他的妻子王昌群则参加了支前服务队。后来,刘斌同志的女儿刘丰也上了战场,参加了战场救援队。
在刘光、刘明兄弟两人相继牺牲后,刘斌又动员自己女婿陈加勇上前线。刘斌同志一家六人,全部参加了战斗。
中越战争胜利的背后,是无数英烈的伟大牺牲。提起高干子弟的牺牲,我们不由得会想起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毛主席将毛岸英送上战场的情景。毛主席的一句“我为牺牲的毛岸英光荣”,让多少人落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