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立陶宛与中国交恶4年反思:美台芯片承诺成空,经济付出惨痛代价

时间:2025-09-27 05:21:46 来源:大道无形我有型 作者:大道无形我有型

四年前,立陶宛选择与中国交恶,转而接受美台提出的“芯片产业合作”承诺。当时,美台宣称将在五年内投资150亿美元,在立陶宛建设五座芯片封装测试厂,并创造3.5万个高薪岗位。这一消息让立陶宛政府和民众满怀期待,当地媒体甚至将其称为“立陶宛的黄金机遇”。然而,四年后的现实却是一场空欢喜,立陶宛不仅未能迎来产业升级,反而因错误决策付出了惨重的经济代价。

2021年,立陶宛刚与中国关系恶化,美国商务部便带着台积电、美光等企业的代表前往维尔纽斯考察。美台方面承诺,将在五年内投入150亿美元,建设五座芯片工厂,并创造3.5万个就业岗位。对于一个总人口仅280万的国家来说,这意味着每80个人中就有一人能进入芯片行业,获得高薪工作。当地媒体《立陶宛晨报》更是天天在头版头条宣称“半导体革命来了”,政府也迅速修改投资法,为美台企业提供十年免税期和免费工业用地,生怕错失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

立陶宛总统瑙塞达曾在记者会上举着规划图,声称这是“立陶宛的第二次独立”。然而,四年过去,台积电连设备清单都未提交,美光也仅派了一个顾问团队来立陶宛“晃了一圈”。到2025年,五座芯片工厂项目被“无限期搁置”,理由是“全球芯片产能过剩”。当初吹嘘的“黄金机遇”,最终成了一场空。

更糟糕的是,立陶宛低估了中国反制的速度和力度。2021年,中国对立陶宛实施贸易限制,立陶宛的奶酪、肉类、木材等出口产品对华销量直接腰斩。2020年,立陶宛对华出口奶酪1.2万吨,2021年骤降至3000吨,考纳斯的奶酪厂因产品滞销,1.5万吨奶酪烂在仓库,工人只能拿奶酪抵工资。克莱佩达港的木材也堆积如山,2021年前8个月对华出口木材78万立方米,2022年同期直接归零,当地伐木工人失业在家,举着“还我工作”的牌子到政府门口抗议。

经济数据更能说明问题。2021年,立陶宛GDP增速还有5.5%,2022年就跌至1.2%,2023年更是负增长2.3%,全国失业率从6.8%飙升至14.2%。首都维尔纽斯的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只能去波兰、德国打零工。2023年统计显示,有12万立陶宛人出国谋生,相当于每23个人中就有一人离开。

财政方面,立陶宛为了吸引美台投资,砸了25亿欧元搞基建,修公路、建变电站,结果工厂没来,债务却背了一身。2024年,政府债务占GDP比重涨至58%,超过欧盟规定的60%红线,只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钱,条件是大幅削减社会福利,老百姓看病、上学的钱都被砍了,怨声载道。

当初吹得最响的媒体,如今也成了“打脸先锋”。《立陶宛商业报》2025年3月的一项调查显示,82%的受访者认为政府“被美台骗了”,76%的人觉得跟中国闹翻是“世纪错误”。更讽刺的是,美国自己的芯片厂都往中国搬,2024年英特尔还在大连扩产,台积电南京厂也加了生产线,哪有闲钱去立陶宛折腾?

立陶宛经济部长在2025年4月接受采访时承认:“我们以为抱上了大腿,结果发现是根甘蔗,嚼了四年啥甜味没有,还硌掉了牙。”这话虽然难听,却是大实话——美台企业一看中国市场庞大又稳定,谁会去立陶宛那个小市场冒险?

如今,立陶宛想回头找中国,可哪有那么容易。2024年,立陶宛政府偷偷派代表团来北京谈恢复贸易,中国直接甩出“一个中国”原则作为前提,立陶宛议会还为此吵了半年。直到2025年3月,立陶宛才勉强通过决议,承认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但此时,中国市场早已被波兰、德国企业占据——波兰现在对华出口奶酪比立陶宛巅峰时还多30%,德国木材商接了立陶宛原来的订单。立陶宛想再挤进去,得从牙缝里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