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首次创办的澳门国际短片节,今年迎来了一个突破性的调整。相较于首届论坛聚焦短片的叙事创意与产业发展,今年“短剧”首次登上国际舞台,与短片共同成为讨论的核心。这一转变看似微小,实则折射出短影像时代对内容形态与产业价值的深层重构。
论坛主题从短片的未来延伸至短影像生态的全局,标志着行业认知的升级:评判标准不再局限于时长,而是转向叙事效率与情感浓度的双重维度。这种转变与市场趋势高度契合——技术革新降低了创作门槛,多元消费场景催生内容变革,短影像正被赋予承载文化价值的全新使命。
腾讯在线视频影视内容制作部副总经理李啦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在内容精品化战略推动下,短剧正经历从流量驱动到价值深耕的质变。
“短剧发展的底层逻辑始终是用户需求。”李啦在第二届澳门国际短片节“短影像的下一步”论坛上强调。短剧采用会员分账、流量分账等To C模式,观众付费行为直接决定作品市场价值,这要求创作者深度洞察用户消费习惯与场景变化。
当前用户端呈现两大趋势:消费人群突破6亿,超越外卖用户规模;消费场景高度碎片化,通勤、睡前等时段成为高频使用场景。在此背景下,1-3分钟竖屏短剧因适配移动端观看习惯,成为市场“最优解”。腾讯视频2025年加大竖屏剧投入,将内容分类简化为横屏剧与竖屏剧,强调“横竖互促,长短共进”的战略升级。
微短剧用户规模统计(图源:DateEye)
李啦解释,竖屏内容契合即时情绪捕捉与轻量化创新需求,而横屏剧则侧重剧作逻辑与制作精度,二者互补可丰富短剧生态。腾讯视频通过布局竖屏剧,完善内容矩阵,主动适配用户观看习惯,践行“用户至上”理念。
短剧拉近了创作者与用户的距离,但稳定的商业模式是保障创作活力的关键。腾讯视频推出多重激励政策:横屏短剧合作方年度完成3部及以上作品,最高可获500万奖励,导演、编剧、IP方最高奖励100万;竖屏短剧S级项目制作方单部最高奖励20万,导演最高奖励10万。
除了资金激励,腾讯视频为创作者提供实验空间。导演张睿(代表作《莫斯科行动》《余罪》)创作短剧《鹦鹉》,电影导演彭发推出短剧《搏忆》。彭发表示:“从电影到短剧,核心是讲故事的方式,调整心态与逻辑即可适应市场。”
剧集海报
短剧也成为新人创作者的修炼场。导演曾庆杰凭借短剧《招惹》成功进阶长剧领域,执导爆款《九重紫》,后续资源持续跟进。腾讯视频通过全流程赋能支持新人,制片人深度参与剧本评估、数据洞察与拍摄建议,营销团队全链路助力项目,帮助团队规避风险、提升专业能力。
腾讯视频坚持短剧精品化战略,将长剧领域的虚拟制片、制作中台等经验应用于短剧项目,同时借鉴短剧的叙事创新。长剧与短剧的IP联动开发成为新趋势,例如《九重紫》衍生短剧《昭世录》聚焦原作高光角色与隐藏故事线,拓展IP价值。
《昭世录》海报
李啦指出,“精品化”是动态标准体系,从“制作精良”升级为“艺术精湛”“思想精深”,注重社会情绪表达与正向价值传递。腾讯视频短剧在题材上突破传统,如国安谍战题材《鹦鹉》、人生选择探讨的《重返八零共白首》,展现多元社会价值。
“短剧完全有机会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符号。”李啦认为,短剧可通过“短剧+”模式跨界融合,或作为文化传播载体探讨社会议题。随着产业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博弈”,短剧的未来将绽放更多元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