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粉丝围堵推人成风,追星乱象何时休?

时间:2025-09-28 09:02:11 来源:陆弃 作者:陆弃

文︱陆弃

在机场、高铁站,一出站门便可能遭遇追星现场。你以为这是偶然的邂逅?实则不然,这是粉丝们精心策划的围堵行动——他们提前数小时就已布阵,根据航班、车次时间点进行清晰分工,甚至能精准预测艺人的行动路线。推倒工作人员、冲卡闯入、挤下站台……这些疯狂行为屡见不鲜,追星早已超越了正常范畴,演变成对公共秩序的严峻考验,甚至可能酿成严重伤害。



一位流量艺人抵达机场时,数百名粉丝早已集结完毕,手持横幅、手机架等装备齐全,整个候机厅仿佛变成了战场。工作人员的劝阻显得苍白无力。高铁站的场景也如出一辙,粉丝们甚至组成了“护路队”,挤开旅客强行靠近艺人。每一次围堵事件,都导致现场秩序混乱不堪,普通旅客无处可走,部分人甚至被挤伤,公共安全风险直线上升。

那么,冲突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呢?首先是粉丝的组织化程度令人震惊:机场、高铁的运营信息、航班车次、艺人行程等几乎都被粉丝们掌握得一清二楚。他们不仅有“信息渠道”,还有内部沟通手段——微信群、粉丝论坛、社群软件等,使得他们能够精准到几分钟甚至几米的范围内进行围堵。其次,粉丝心理被“流量文化”所裹挟,胜利感、存在感、社交资本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围堵即荣耀”的扭曲逻辑。



这种追星乱象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一方面,公共场所的秩序受到严重损害,普通旅客的权益被牺牲;另一方面,艺人的形象也被粉丝行为所绑架,负面新闻频发,媒体报道的重点逐渐偏向追星乱象本身,而非艺人的作品。再者,机场、车站不得不投入额外的安保资源来应对这种局面,但成本高昂且效率低下,安全隐患仍然存在——一旦失控,可能酿成人员伤亡甚至严重的社会事件。

关键变量在于制度缺位与监管滞后。信息透明、行程泄露、粉丝群体组织化以及执行方安保措施有限等因素共同形成了“精准围堵”的条件。另一个变量则是粉丝文化本身——在网络与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下,粉丝群体的“胜利感”被不断强化,越过了理性边界,形成了对公共安全的不敏感甚至蔑视。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社会心理和文化认知的扭曲。粉丝围堵已不再仅仅是追星行为,而是权力感的炫耀、社交资本的展示,是集体心理驱动下的行为失衡。每一次机场、车站的围堵事件,都是对社会容忍度的试探,也反映了监管、法律、公共安全与舆论管理之间的漏洞。解决之道不仅在于加强安保措施,更在于进行文化引导、价值观教育以及粉丝行为规范的制度化。

当粉丝围堵成为常态时,公共空间的安全被侵蚀,普通民众的权益被牺牲,社会舆论开始警觉。疯狂的追星行为需要制度的约束,也需要粉丝自我认知的回归。只有法律、规则和文化教育三管齐下,才能让追星回到原本的合理范畴,让公共空间重回秩序,而不是任由几百、几千人去“精准围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