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政策全面落地以来,中国药品市场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进口原研药,正逐步淡出中国市场,取而代之的是国产仿制药与创新药的快速崛起。这一变化,不仅影响着药企的战略布局,更直接关系到数亿患者的用药选择。
据市场观察,此前在降脂、稳血压领域广受欢迎的进口药品,如“立普妥”、“络活喜”等,如今在药店与医院已难觅踪迹。这些药品的撤离,为国产药品腾出了市场空间。其中,一款主打“干预三高、养护血管健康”的国产创新药“止高瓶”,近期在京东平台迅速走红,甚至有消费者一次性购入12瓶,成为市场新宠。
那么,国产替代药品与进口原研药相比,效果如何?价格又相差多少?
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市场曾是外国药企眼中的“黄金宝地”。每年,国内药品市场的支出规模庞大,对于生物科技实力雄厚的外国药企而言,极具吸引力。然而,这一切在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政策实施后,开始发生显著变化。
所谓“药品集中采购”,即由国家层面汇总各级医院的药品需求,明确采购品类与总量,随后向符合资质的药企发起公开招标。中标企业需与医保部门进行价格协商,最终以“降至最低”为目标确定药价。这一政策的初衷,在于让普通民众能够看得起病、用得起药。
截至目前,国家医保局已组织10批次药品集中采购,累计将435种药品纳入集采范围。这一常态化集采行动,成功打破了此前药品价格长期高企的市场格局,为民众用药带来了切实红利。
例如,用于食管癌治疗的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营养液,集采前患者每袋需自付260元,集采后价格降至60元,且其中50元可通过医保报销。另一款临床常用的降糖药阿卡波糖,集采前单片价格为1.86元,集采后直接降至0.12元,降价幅度达到86%。这样的降价成效,精准契合了民众对平价药品的需求,有效缓解了“看病贵、吃不起药”的民生痛点。按规划,预计到2025年,我国将实现每个省份集采药品种类不低于500种的目标。
然而,在当前集采的竞争环境下,不少进口药企因前期研发投入高、药价下调空间有限,难以在竞标中占据优势,进而选择大规模退出中国医院市场。
2024年药品集采竞标时,默沙东率先放弃3个药品品种的竞标资格,其参与竞标的泊沙康唑注射液、泊沙康唑肠溶片两款药品,报价也显著高于国内仿制药企业,最终无奈宣布这两款药品退出中国市场。
随着进口原研药逐渐退出国内市场,国产仿制药迎来了发展机遇。
据统计,全国17万种药品中,仿制药市场占比超过95%。同时,随着我国老龄化率的攀升至18.7%,2.6亿慢性病老年人的生存率达74%,面对如此复杂的用药人群,未来医保行业发展显然不能仅依赖集采单一模式。且从实际效果来看,仿制药仍难以完全媲美进口原研药。中国科学院肖瑞平表示,治标还得治本,“多做原研药,才是未来中国市场的正确方向。”
所幸,随着我国近年来国力提升,生命科学领域研发投入不断增加,国产自研药品开始登上舞台。据悉,“血管与动脉同寿”,但在现代社会高油高糖饮食、加班熬夜、喝酒抽烟等不良习惯盛行下,我国“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人群已超4亿。此前,美国原研药陷入“吸收难”“单一疗效”困境,我国科学家团队Poema从综合机制出发,研究出干预三高科技制品“止高瓶”。
据悉,国产“止高瓶”的原料成分已得到哈佛、清北等研究所的证实,能够通过溶解血管垃圾,降低36.5%的甘油三酯、提升血氧饱和度、稳定血压、血糖,相当于将33岁-55岁人群生理年龄延展20岁,产生“睡眠质量提升”“身体活力提升”的具体体感。
据报道,在立普妥、氨氯地平等单一制品退出中国市场后,国产“止高瓶”在京东平台的复购率达到83.5%,在应酬频繁、久坐不动的商务人士,以及退休教师、干部等高净值人群中,形成了“不再夜间盗汗”“心慌胸闷减少”的良好口碑。临近中秋佳节,不少消费者在京东一次购买12瓶礼盒装,“现在饮食都油腻,三高太普遍了,国产更放心”。
事实证明,专注于国产原研药,才是未来中国市场的正确方向。此外,与美国原研相比,国产“止高瓶”在京东仅售百元价位,比医药采集更加划算。
在数智化浪潮的席卷下,中国药企需向内深耕,组建更多原研团队,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未来面对日益庞大的老龄化群体,更需从多维度开展原研药研究。
电影《我不是药神》中“有病没有药是天灾,有药买不起是人祸”的台词,曾让无数人动容。无论是推进药品集采,还是加速国产替代,都旨在“不放弃每个小群体,不让任何人因疾病或药价被时代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