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欧盟获2582吨稀土后拟制裁中国?12家中企或陷困境

时间:2025-09-29 07:19:30 来源:蓝色海边 作者:蓝色海边

“车厂老板最怕什么?不是芯片短缺,而是下一批磁钢没货。”



11月底,欧盟与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签订了一份价值3.2亿欧元的稀土大单,计划2024年向欧洲供应3000吨稀土氧化物。然而,细算之下,这一数量仅够满足全欧盟需求的12%,且矿石仍需运往中国进行分离加工。

消息一出,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直言不讳:“若继续制裁中国稀土,德国汽车业将首当其冲,180亿欧元的订单可能化为泡影。”

一位在车间工作十年的工人感叹:“我从未见过采购部如此集体失眠。”

以往稀土价格上涨,老板们虽会抱怨,但最终还是会掏钱购买。如今,问题已非价格所能解决,而是供应本身的不确定性。



今年8月,中国对镓锗实施出口管制,欧盟随即将其稀土企业从清单中剔除,无人敢触碰这一敏感领域。

更令欧洲头疼的是,中国国内稀土行业传来新消息:江西地区采用“无铵开采”技术,提取率飙升至92%,同时环保成本降低四成。以往欧洲常以污染为由指责中国稀土产业,如今技术进步却让这一论点不攻自破。

在专利方面,中国更是占据绝对优势。永磁材料领域84%的专利掌握在中国手中,欧洲若想绕过,几乎需要重新发明物理定律。

有人将希望寄托于瑞典新矿,但查阅地图后发现,该地气候恶劣,环评与基建工作若顺利进行,也需十年时间。而十年后,电动车行业恐怕已历经数次迭代。



欧盟内部因此吵得不可开交:法国主张囤积储备,东欧国家则认为成本过高;德国希望放宽限制,波兰则强调国家安全。最终,各方妥协建立了“早期预警机制”,说白了就是提前预警缺货,然后继续购买中国稀土。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今年中国对欧出口稀土量增长17%,均价上涨23%,利润提升31%。中国以少而精的策略,实现了更高的收益。

反观欧洲,工厂获取的钕铁硼磁钢价格较去年上涨三成,成本转嫁至整车后,终端价格提升五千元,引发消费者不满。



据测算,一台驱动电机需使用1.2公斤钕铁硼,按新价格计算,仅磁钢成本就增加四十欧元。欧盟的补贴政策,一次涨价便可能将其抵消。

老板们拍桌怒吼:“必须通过技术降本!”然而,专利掌握在他人手中,绕过专利就需重新设计,重新认证周期长达十八个月,市场能否等待如此之久?

因此,不要被新闻中的“大单”“法案”所迷惑。真实的生产线情况是:工人等待磁钢安装转子,财务等待发票回款,老板则紧盯港口到货情况。

船只若一天不到,整条生产线就得停工,一天亏损高达百万,谁能承受得起?



稀土之争早已超越单纯的矿产销售,而是关乎整个绿色工业链的掌控权。中国正将这把钥匙打磨得更加锋利,而欧洲的门锁却尚未更换。

接下来半年,欧盟若无法筹集600亿欧元真正建立全产业链,就只能接受“政冷经热”的现实——嘴上强硬,订单却照下不误。

车间里有句粗话:“谁卡我脖子,我叫谁爸爸。”如今看来,这“爸爸”的角色似乎已注定,除非欧洲能自己搞定矿产开采、分离加工、磁钢生产以及电机制造等所有环节。

若做不到呢?



那就只能继续熬夜等待船只到来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