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王健林那句 "先定个小目标,赚他一个亿" 吗?当年说这话时,他手握 292 座万达广场、1300 家影院,身家 2200 亿,何等风光。
可如今呢?2025 年刚过半,他就一口气卖掉 48 座万达广场,算上之前三年甩卖的,累计超过 80 座核心资产被易主。更让人唏嘘的是,这位前首富个人 19.5 亿存款被冻结,连股权都遭轮番冻结,负债却越还越多 —— 万达商管最新负债高达 2990 亿,相当于要卖掉 200 座万达广场才能还清。
这债到底是个什么无底洞?为啥越填越深?今天咱就扒开这层窗户纸,真相可能比你想的更残酷。
一、对赌协议:从 "救命钱" 变成 "催命符"
要说债务雪球越滚越大的根源,绕不开那纸让王健林骑虎难下的对赌协议。
2016 年万达从香港退市时,王健林砸几百亿回购股份,签了第一份对赌协议:2018 年前必须在内地上市。
结果 2017 年房地产政策收紧,上市梦碎。没办法,他又找来了腾讯、阿里等 22 家机构,借了 380 亿,签了第二份对赌:2023 年再不上市,就得按 8% 的年息回购股权。
这 8% 看似不高,可 380 亿本金滚起来吓死人!一年利息就够普通人赚几辈子 ——30.4 亿!更要命的是,2023 年上市又黄了。
按协议,他要么还钱,要么让出控制权。最后王健林选择了后者:把万达商管 60% 的股权拱手让人,自己从绝对控股变成小股东。
可这还没完!当年一起 "喝酒吃肉" 的盟友,如今纷纷翻脸讨债。苏宁易购追讨 50.4 亿,永辉超市要 38.59 亿,加起来近 90 亿的 "老朋友债",像催命符一样追着王健林跑。借来的钱变利息,利息变新债,这哪是还债?分明是在给债务 "滚雪球" 添柴加火!
二、资产贱卖:卖得越多,亏得越狠
有人说:"卖资产还债不就行了?" 可王健林的难处在于,他卖的每一分钱,都在往自己伤口上撒盐。
2025 年出售的 48 座万达广场,全是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的优质资产,市场估价 500 亿。可这笔钱要用来还银行贷款、填对赌窟窿,到手就没了。
更心疼的是那些海外资产:2012-2016 年花 150 亿美元买下的美国影院、英国游艇公司,后来只能贱卖。澳大利亚一个项目直接亏了好几亿,资金链当场被扯断。
这就像咱老百姓急用钱,把刚买的新房按半价抛售,不仅血本无归,还得倒贴装修钱。据统计,这几年万达光海外资产清算就亏掉几十亿,相当于每年白扔几个 "小目标"。
更要命的是 "卖得越多,越没人敢借钱"。银行一看你天天甩卖家当,更怕你还不上钱,贷款审批卡得更死。
2024 年万达商管有息负债 1375 亿,其中 302 亿一年内到期,只能拆东墙补西墙。这种恶性循环,谁碰上谁头疼。
三、时代变了:老路子走不通,新路子跟不上
王健林栽跟头,说到底还是没跟上时代的脚步。
房地产的黄金时代,靠 "借钱拿地盖楼" 就能躺赚。可国家去杠杆、电商崛起、疫情冲击三连击,把这套玩法彻底砸烂了。
2020 年疫情一来,万达广场客流量腰斩,租金收入掉了一半,现金流直接断了线。这时候才想起转型,早就晚了 —— 别人的商场都在搞直播带货、线上线下联动,万达还在靠收租过日子。
影视板块更是坑上加坑。2016 年花大钱买的美国影视公司,两年就亏了 10 多亿美元,比咱普通人买辆破车还糟心 —— 修车费比车价还贵!最后低价转手,套现的钱连利息都不够还。
现在的万达,正从 "房东" 变成 "管家",搞轻资产转型。可没了产权,说话腰杆都不硬。就像租别人的房子开超市,赚了钱要分房东一大半,亏了本还得自己扛。这种转型,更像是被逼到墙角的无奈之举。
结语:首富的跟头,藏着普通人该懂的道理
看着王健林从 2200 亿身家跌到 290 亿,10 年缩水近 2000 亿,真让人五味杂陈。他的故事哪是个人悲剧?分明是给所有人提了个醒: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政策会变,风口会移。房地产的好日子结束了,靠胆子大、敢借钱就能发财的时代,早晚会翻车。
咱普通人攒点钱不容易,更得看清趋势 —— 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别碰自己不懂的杠杆,更别错过时代的新风口。
王健林的债啥时候能还清?咱不知道。但有一点肯定的是:不管你是首富还是普通人,跟不上时代,迟早会被拍在沙滩上。同意的点个赞,说说你怎么看这段 "债务围城" 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