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动汽车行业,有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许多品牌总喜欢将特斯拉作为对标对象,甚至喊出“赶超特斯拉”的口号,就如同手机行业对标苹果一样。然而,从销量数据来看,尤其是在20万以上的豪华电动车市场,国产电车与特斯拉之间的差距依然显著。
根据第38周的市场数据显示,特斯拉Model Y在20万以上市场成为唯一一款周销量超过万辆的车型,销量高达1.12万辆,稳居榜首。相比之下,竞争对手的热销车型销量仅有Model Y的一半左右,差距明显。
特斯拉的另一款明星车型Model 3也表现出色,周销量达到6060辆。凭借这两款车型,特斯拉在国内电动车市场取得了1.73万辆的周销量,位居第二。虽然第一大国产电车企业的周销量更高,达到7万辆以上,但在20万以上的高端市场,特斯拉依然占据领先地位。
特斯拉之所以能在电动车市场保持领先地位,离不开其独特的技术优势。许多人认为,电动车的电池都来自几家动力电池企业,因此各品牌的技术相差不大。然而,这种观点忽视了电池整合技术和电池管理技术的重要性。
动力电池企业虽然提供了电芯,但如何确保电芯的一致性,则是电动车企业自身的技术挑战。只有保证电池的一致性,才能维持电池的稳定使用,避免因某颗电池出现问题而导致整个电池包起火的风险。
电池管理技术更是一项高深的技术。在日常用车中,车主往往喜欢深踩油门,此时电池管理系统就面临考验。如果电池管理系统不顾电池的承受能力而强力扯电,就有可能损伤电池。同时,电池管理系统还需要确保电池包中的各颗电池以相同的电压、电流输出,从而有效避免电池的加速衰退。
此外,电池管理系统还负责电池的充电管理。业界普遍认为,电池电量过低或过高时都不应进行快充,否则可能伤害电池。如果车企的电池管理系统技术足够先进,那么即使外界接入的是高压、大电流的快充,电池管理系统也能避免高压和大电流冲击电池,而在电量低于20%或高于90%时自动转变为涓流充电。
特斯拉的电池管理技术正是在这些看不见的地方做得更好,拥有独特的电池技术。因此,二手车商普遍反映,特斯拉使用5-6年之后电池衰减幅度仍然较小,而其他电车使用3年左右电池衰退幅度就可能与使用5年以上的特斯拉差不多。
除了电池管理技术外,智驾技术也是电动车领域的一大竞争点。此前,许多国产电车品牌声称自己的智驾技术领先于特斯拉,甚至拥有激光雷达可以比特斯拉更安全。然而,早前国内某家知名的汽车评测机构测试却发现,国内销售的Model Y在智驾技术上领先于多家国内车企。而特斯拉在国内的智驾技术其实已有所阉割,这一下让国产电车品牌难以再谈超越特斯拉。
综合以上种种技术优势,消费者在选购电动车时往往更倾向于选择特斯拉。这也造成了特斯拉在20万以上的市场远远领先多家国产车企,而在热销车型方面更是无敌的存在。可以说,就目前来看,国产电车品牌在高端市场拍马也赶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