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广西是中国的糖罐子吗?甘蔗一吨才500多元,为啥广西还种那么多

时间:2025-09-29 10:13:55 来源:向航说 作者:向航说

一吨甘蔗才卖五百多块,估计谁看着都感觉太便宜?这价格,连拉一趟地头粮食的运费都不够。可你在广西随便走一圈,山坳里、田埂上、村边道旁,全是绿油油的甘蔗林,一眼望不到头。

这不是穷折腾,也不是图热闹,而是这片土地和甘蔗,早就像两口子一样绑在了一起,分不开。你说它不赚钱?可广西每年产糖超六百万吨,占全国总量六成以上,真真正正扛起了中国糖业的半壁江山,可以说广西是中国的“糖罐子”。



种甘蔗不是图眼前这一锤子买卖,而是背后有一整套“从地里到碗里”的链条在撑腰。今天咱就讲讲为啥这“甜产业”能在低价中活得风生水起,又为啥广西能稳坐“中国糖罐子”的宝座几十年不动摇。

根据国家糖业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发布的年度报告,2023年广西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1100万亩左右,年产原料蔗约5300万吨,产糖量600万吨以上,连续多年占全国食糖总产量的60%上下。



这个比例是什么概念?全国每吃三斤糖,就有差不多两斤是从广西的甘蔗地里榨出来的。你早上喝的豆浆里那一勺白糖,中午炒菜放的那一小撮,甚至下午奶茶里的甜味担当,背后很可能都站着一位广西蔗农弯腰收割的身影。

这么大的产量,价格却提不上去,确实让人纳闷。但你要知道,甘蔗不是按吨卖钱的,真正值钱的是它变成白砂糖之后的身价。一吨甘蔗大概能榨出110到120公斤糖,而目前白砂糖的市场价每吨在7000元以上。



算笔账你就明白了,500元一吨的甘蔗,经过加工厂转化后,产出的价值超过8000元。虽然农户只拿到原料的钱,但整个产业链的利润空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而且别忘了,广西的气候条件在全国独一份,北回归线穿境而过,光照足、雨热同季、无霜期长,特别适合甘蔗这种喜温喜湿的作物。

一年一收,不像水稻那样要天天盯着水层,也不像果树那样三年才挂果。但种甘蔗确实累,种下去,平时打药、施肥,等到年底还得砍了才能卖,但对普通农户来说,这是最稳妥的旱涝保收的“回头钱”。



广西种甘蔗,早就不是一家一户单打独斗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当地政府就推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糖厂直接跟村子签长期合同,保底收购,价格随行就市。哪怕市场糖价跌了,糖厂也得按约定的最低价收蔗,这就给农民吃了定心丸。

比如崇左、来宾、南宁这些主产区,几乎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合作糖厂,农民不用愁销路,也不用担心被中间商压价。每年到了榨季,也就是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整个广西南部就像过年一样热闹。



大货车排队进村拉蔗,糖厂烟囱冒着白烟,机器昼夜不停。据统计,广西现有制糖企业近百家,日处理甘蔗能力超过50万吨,光是这个产业就直接或间接养活了超过2000万人,包括种植户、运输司机、工厂工人、技术人员和销售队伍。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甘蔗砍收现在大部分还是靠人工,机械化程度不到30%。为什么?因为广西很多地块在丘陵地带,坡陡田小,大型机械施展不开。



这就意味着,每到榨季,周边村民、外省务工人员都会涌入地头打工,一天干下来能挣两三百块,一个月下来就是一笔可观收入。这种季节性就业机会,在农村地区极为珍贵。所以你看,甘蔗虽便宜,但它带动的是整个区域经济的循环。

一个村子靠种蔗供糖厂,糖厂盈利后反哺农业基础设施,修路、建渠、买农机,形成良性互动。这不是简单的种地卖钱,而是一条扎根乡土的民生产业链。



再说说政策这只“看不见的手”,广西作为我国唯一的边境自治区,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国家在农业扶持上一直给予特殊倾斜。甘蔗种植有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还有专项的糖业发展基金。

为了保障国内食糖供应安全,国家实行食糖进口配额管理制度,每年只允许有限数量的外国低价糖进入国内市场,避免冲击本土产业。这个政策看似离农民很远,实则至关重要。

巴西、泰国这些产糖大国,生产成本低,糖价便宜一半以上,如果没有进口管制,广西的糖根本拼不过人家。正是有了这道“防护网”,本地糖业才能稳定发展。同时近年来广西也在大力推动糖业转型升级。



过去糖厂设备老旧、能耗高、副产品利用率低,现在通过技术改造,不仅提高了出糖率,还把蔗渣做成纸浆、生物质燃料,糖蜜用来酿酒或生产酒精,连滤泥都能当有机肥还田。

一条甘蔗,从头到尾都被“吃干榨净”,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据广西工业和信息化厅统计,全区糖业综合产值已突破千亿元,不再是单纯的农业初级加工,而是向绿色循环经济迈进。



挑战也不是没有,劳动力成本年年涨,年轻人不愿下地,谁来种蔗成了大问题。再加上气候变化影响,干旱、台风、病虫害频发,有时候一季收成全泡汤。还有国际市场波动,一旦配额政策调整,或者国际油价大跌导致乙醇需求减少,都会影响糖价。

但广西人没坐等观望,而是主动求变。这几年推广良种甘蔗,比如“桂柳05136”“粤糖93159”,这些新品种抗病强、糖分高、产量稳,一亩地能多榨二三十公斤糖,对农民来说就是实打实的增收。



水利设施建设也在加快,滴灌、喷灌越来越多出现在蔗田里,旱涝保收的底气更足了。更有意思的是,一些地方开始尝试“蔗旅融合”,搞甘蔗主题研学、乡村体验游,让城里孩子看看糖是怎么来的,既科普又增收,这种创新思维,正在悄悄改变传统农业的面貌。

咱中国人爱吃甜,糖还是战略物资,但自己产的糖远远不够。全国年消费食糖约1500万吨,自给率常年在60%左右,剩下的一半要靠进口补缺口。

这意味着,广西这糖,不仅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必需品,更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糖看着不起眼,可一旦供应出问题,影响的是食品、饮料、医药、化工一大堆行业。所以说广西种的不只是甘蔗,更是国家糖罐子里的“压舱石”。

那些在烈日下挥镰的蔗农,那些在车间里守着锅炉的技术员,他们守护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你可能会问,既然这么重要,为啥不把价格提上去?道理很简单,糖是民生商品,太贵了老百姓受不了。国家要控制通胀,稳定物价,就得维持合理的糖价水平。所以农民赚得不多,其实是为大局做贡献。

但他们因为有政策托底、有产业支撑、有长远保障。这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比的不是谁起步快,而是谁能坚持到最后。广西人用几十年的坚守证明,有些事不能光算眼前的账,您说是这个理儿不?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