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贾国龙再次语出惊人:没有西贝,就没有华为?

时间:2025-09-29 20:38:07 来源:麦大人 作者:麦大人

最近餐饮圈不太平,但最热闹的还得是西贝。

继“七岁毛毛喝汤感动到写小作文”“顾客要送店长北京一套房”之后,他们又整出个惊天大瓜——新出版的书里赫然写着:“2000年,任正非在西贝吃饭,被服务员感动,放弃了自杀念头。”



好家伙,一碗羊杂汤下肚,直接拯救了中国科技界?没有西贝,就没有华为?那我是不是该给西贝董事长磕一个,感谢他顺手也救了5G?

这已经不是“碰瓷”了,这是直接给自己封神,把菜单写成《救世录》。



你说他们傻吧,这事干得挺有章法;你说他们精吧,网友根本不买账。评论区当场变身段子大赛:

“盘古开天辟地前,在西贝吃了顿饭,账没结清,一怒之下劈了混沌。” “女娲补天用的五彩石,其实是西贝后厨的彩色塑料包装袋。” “诺曼底登陆那天,艾森豪威尔靠西贝预制菜提神,才定下进攻时间。”



这些梗听着离谱,可细品一下——每一句都在打脸西贝那套“自我封圣”的叙事逻辑。

从“毛毛喝汤”到“送房感恩”,再到如今“拯救民族企业”,西贝的公关团队仿佛陷入一种“悲情英雄综合征”:总觉得只要故事够感人、够离奇,大众就会一边抹眼泪一边下单。

可惜,时代变了。以前电视广告播十遍,“今年过节不收礼”都能火二十年;现在短视频刷三秒,用户早就练就了“一眼识剧本”的本事。



一个小女孩,张口就是“生活就像这碗汤,温暖又滚烫”,文案比语文老师还文艺,谁信?一个顾客,吃完饭要过户北京房产给服务员,结果一查员工年龄疑似未成年——这不是感动,这是自爆。

更讽刺的是,西贝这些年一直标榜自己是“国民品牌”“家的味道”,可它的操作却越来越像“流量乞丐”:



缺热度了,就编个小孩故事;舆论压不住了,就搞个“送房”大戏;现在连科技巨头都不放过,硬要蹭一把“民族脊梁”的光环。

问题是,华为靠芯片打天下,西贝靠段子混热搜。一个在实验室熬通宵,一个在办公室编剧本。你俩真要论功行赏,那也该是华为请西贝吃顿饭,而不是反过来认恩人。



这种强行捆绑,不是致敬,是消费。不是情怀,是油腻。

更荒诞的是,西贝似乎还没意识到问题在哪。他们以为公众愤怒的是“预制菜”,其实是“你不真诚”。你以为我们计较的是价格,其实是“你把我们当傻子”。

现在的消费者,早就不吃那套“煽情+道德绑架+爱国滤镜”的老广告套路了。

我们愿意为好味道买单,也愿意为好服务点赞,但绝不接受“精神勒索式营销”——你不能一边卖着冷冻两年的西兰花,一边讲“家的温暖”;不能一边涨价上热搜,一边拍短视频说“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



这话听着像痴情,实则傲慢。潜台词是:我都这么惨了,你还忍心骂我?

可问题是,没人逼你这么演。你可以承认部分菜品是预制,可以解释中央厨房的必要性,可以道歉定价失误——这些都不可耻。可你非得编故事、立牌坊、封神坛,这就叫“自恋式公关”。



西贝的困境,其实是中国很多传统品牌的缩影:业务靠工业化,营销靠电视剧;管理靠老板脾气,危机靠编剧救场。他们不懂,今天的品牌建设,不再是“我说你听”,而是“你问我答”。

顾客不再需要“被感动”,他们只想“被尊重”。你敢说实话,我就敢买单;你敢玩虚的,我就敢全网群嘲。



所以,别再折腾“没有西贝就没有XX”了。

真想挽回口碑,不如干点实在事:把菜单改清楚,哪道是现炒,哪道是加热;把价格定合理,别让一顿饭吃出房贷压力;最重要的是——学会自嘲。

一个连玩笑都开不起的品牌,注定走不远。

最后送西贝一句真心话:你们救不了华为,也别想着拯救舆论。踏踏实实煮好一碗汤,比编一百个神话都强。毕竟,群众的眼睛,真的雪亮;而互联网的记忆,真的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