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两岸关系学者王鹤亭:非和平方式实现统一路径探析

时间:2025-10-01 08:43:40 来源:文史旺旺旺 作者:文史旺旺旺

2025年3月底,中国社科院主管的《台湾研究》杂志首期刊发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鹤亭的学术论文《非和平方式推进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若干问题的探讨》,该文在学术界与网络空间引发强烈反响。作为两岸关系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王鹤亭此次直指统一路径的核心争议,其论述被视为具有政策风向标意义的学术信号。

台湾问题本质是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后未终结的内战遗留问题。联合国2758号决议早已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这一法理基础构成非和平方式的理论根基。王鹤亭在文中强调,《反分裂国家法》已为采取非和平手段提供法律依据,当出现台独实质性进展或外部势力深度介入时,该选项具有完全正当性。



这位1980年生于河南信阳的学者,学术履历横跨历史学、社会学与台湾研究领域。从河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到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再到国台办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其研究始终聚焦国家统一模式创新。2015-2018年担任厦门大学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博士后期间,他已开始系统梳理一国两制台湾方案与涉台法律体系。

文章核心论证框架包含三大维度:法理正当性、现实必要性、操作可行性。在法理层面,王鹤亭援引内战法理与国际法案例,指出中央政府对台湾采取行动属国内管辖事务,不受国际战争规则限制。现实层面,台湾当局持续推进去中国化教育、勾连外部势力等行为,已多次触碰《反分裂国家法》红线。



操作层面提出的渐进式管控方案颇具新意:初期通过经济封锁、禁飞区设立、海上交通管制等非军事手段施压;中后期实施精准军事打击与补给线切断;战时管制阶段依据《戒严法》建立战区指挥体系,优先保障平民安全与基本民生;战后重建分三阶段推进,包括基础设施修复、政治符号清理、社会制度融合。

值得关注的是,文章首次系统提出新政制构建方案:台湾特别行政区将保留部分自治权,但国防、外交等核心权力收归中央,同步推进户籍、货币、法律体系与大陆接轨。这种制度设计既吸取港澳经验,又强化国家认同教育,旨在避免和平统一可能遗留的两国论尾巴。



该研究折射出大陆对台政策的战略调整。近年来,从常态化军演到经济反制措施,从惠台政策收紧到法律战工具升级,均体现统一进程的主动权掌控。王鹤亭强调,非和平方式不是首选但属必要选项,其价值在于打破和平统一可能陷入的长期消耗战,避免台湾问题国际化风险。

论文刊发后引发连锁反应:3月25日《台湾研究》电子版上线即登热搜榜,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官网转载后24小时内浏览量突破百万次。网民评论呈现两极分化,但主流声音支持学者直面现实挑战的勇气。国际媒体普遍关注文章透露的政策信号,认为这标志着大陆对台策略进入法理与现实并重的新阶段。



从战略层面观察,王鹤亭的研究构建了完整的非和平统一行动框架:触发条件涵盖法理台独、修改宪法、外部军事介入等场景;行动阶段区分前期施压、中期管控、后期重建;保障机制整合法律体系、应急预案、民生措施。这种系统化设计显著提升政策可操作性,为决策层提供多维度的选项菜单。

在中美战略博弈加剧的背景下,台湾问题的解决已上升为国家核心利益。王鹤亭指出,美国将台湾作为遏制中国的战略支点,但大陆综合国力的提升使非和平手段的风险可控。文章隐含的时点判断引发猜测,不过学者本人在接受采访时强调:"统一进程取决于内部条件成熟度,而非外部压力。"



这篇重磅论文的出现,标志着大陆对台研究从策略探讨转向方案构建阶段。当和平统一窗口期逐渐收窄,非和平选项的法理化、制度化、操作化研究,正在为历史性决断提供关键支撑。正如文中所言:"国家统一是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拖延成本远高于行动代价。"这种学术话语与政策实践的深度互动,或将重塑两岸关系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