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以70码速度在宿舍区人行道上飞驰的汽车,撞飞了一位年仅18岁的女大学生。这位来自广西山村的优秀学子,高考以644分位列全县前十,入学仅23天,人生画卷尚未完全展开,就被这场本可避免的车祸无情终结。
更令人愤怒的是,肇事司机并非校外人员,而是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的讲师金雷。一位本应向学生传授“美与秩序”的教师,却用一辆车,碾碎了生命最基本的底线。
事故发生后,学校的处理态度令人心寒。9月27日晚发生的事故,直到9月30日校方才发布通报,全文不足百字,除了“深感悲痛”“深感自责”外,没有一句对家属的慰问,也没有对管理失职的反思。一句“配合调查”,似乎就想将责任推给警方,这样的通报更像是一份“免责声明”。
据目击者描述,事发时车头严重变形,安全气囊全部弹出,现场一片狼藉。这显然不是一起简单的“意外”,而是高速撞击的典型现场。校园内限速20公里/小时,而金雷却开到了70-80码,是限速的三到四倍,这已经不是超速,而是玩命。
更讽刺的是,这位“优秀讲师”曾公开表示:“搞艺术的就是跟别人不一样。”然而,他的“不一样”却体现在:别人遵守规则,他却当马路赛车手;别人礼让行人,他却将人行道当作F1赛道;别人低调做人,他却靠速度刷存在感。试问金老师:您编排的舞蹈,是否也是以人命为节奏?
而且,这并非金雷首次被举报超速。有学生多次反映他在校园内飙车,但校方却装聋作哑。一个连监控都能调出来证明其恶习的教师,为何还能继续开车进出宿舍区?难道“艺术学院”四个字,就成了违法驾驶的护身符?
事故发生后,金雷并未第一时间报警或救人,而是离开现场一段时间,车上还坐着他的母亲。是去打电话?还是去“冷静冷静”?一条年轻的生命躺在血泊中,他却能淡定走开,这份冷漠比超速更可怕。
金雷不是不懂法,而是仗着身份有恃无恐。他以为,只要不撞死人,学校就会包庇;只要不出校外,就没人管得了他。然而,悲剧发生了,他才意识到:艺术不能凌驾于生命之上,职称也救不了道德的破产。
事后,华南理工大学连夜加装标识牌、划线、设警示,看起来“高度重视”,但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你们早干嘛去了?”
一个学生刚死,就急着“整改”,这不是负责,而是心虚。如果平时就有严格监管,如果接到举报就及时处理,如果对教职工车辆有明确限速和监控,这场悲剧根本不会发生。
把“优秀教师”的称号颁给一个长期飙车的人,是对“优秀”二字的最大侮辱。评选标准里,是否有“师德”?是否有“安全意识”?还是只看论文、看节目编排?若德不配位,评再多奖,也是耻辱。
陆同学来自广西山村,644分的成绩,是多少家庭几代人的希望。她本可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却倒在了本应最安全的校园里。她的父母,可能一辈子都没来过广州,如今却要千里迢迢来收尸。
而那个撞死她的人,还在等“依法处理”。法律当然会追责,但学校的责任呢?长期纵容高风险行为,是否构成间接过失?教职工管理是否存在漏洞?这些,不能一句“配合调查”就轻轻揭过。
我们不反对艺术个性,但个性不是践踏规则的理由;我们尊重教师身份,但身份不是逃避责任的盾牌。校园不是私人赛车场,更不是“搞艺术就可以为所欲为”的游乐场。
金雷该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但华南理工大学也该回答:为什么一个屡次超速的人,能长期逍遥法外?为什么等到人死了,才想起立块牌子?为什么对学生的举报视而不见?
真正的“深感自责”,不是发个通报,而是彻底整改管理制度,公开问责相关责任人,给逝者家属一个交代,给全校师生一个安心。
否则,下一次的“深感悲痛”,可能就不只是一个人的名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