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雷军的“小字”,快看不见小米了

时间:2025-10-03 09:36:05 来源:贞观108坊 作者:贞观108坊



文=贞观108坊 图/网络

雷军站在发布会舞台上,背后PPT写着“逆光之王”四个大字,右下角却有一行需要放大镜才能看清的小字:“产品设计目标”。这种熟悉的操作,正让越来越多的小米用户感到厌倦。

“我们跳过了什么?”当雷军宣布小米16直接升级为小米17时,微博评论区瞬间炸锅。这条获得近6000条附和的疑问,完美概括了小米当下面临的信任危机。

从“为发烧而生”到“为解释而忙”,雷军的营销策略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反噬。眼瞅着小米新品“逆光之王”霸榜抖音,大家的关注点却统统落在右下方几乎看不见的小字上。

“海报要看小字”,已成公开笑柄。


图/网络

01

“小字文学”:小米营销的终极武器

小米的“小字文学”,堪称营销界的一朵奇葩。

宣传海报上,“逆光之王”四个大字霸气十足,直到你瞥见右下角那行几乎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的小字:“逆光之王是产品设计目标”。

这并非孤例。在小米汽车的营销海报中:

· “超强钢”,旁边小字:“项目名称”

· “地表最快”,小字标注:“目标”

· “百米加速”,小字坦白:“不含起步时间”

· “续航数据”,图文根本无关

有网友精准吐槽:“照这逻辑,国足都能贴海报说‘世界杯冠军’,再补行小字‘努力目标’。”

小米的“小字艺术”已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有些小字,甚至得拉高对比度才能看见。这场“大家来找茬”的游戏,小米似乎玩得乐此不疲。


图/网络

02

“米氏定义法”:重新定义行业标准

如果说“小字文学”是小米营销的盾牌,那么“米氏定义法”就是它的矛。

小米汽车SU7 ultra宣传1.98秒完成0—100km/h加速,然后用小字注明:“不含起步时间”。这行小字最厉害的不仅是显得不起眼,而是它重新定义了汽车的“百公里加速时间”。


图/网络

按照行业惯例和人类的正常理解,百公里加速时间就是指汽车从完全静止状态开始,全力加速到100公里/小时所需的时间。

但小米却擅自篡改指标定义,这种操作既不符合行业标准,也涉嫌违反广告法。

更绝的是,雷军宣称小米汽车SU7有16.8亿种驾驶模式。这个数字怎么来的?小米解释说是因为他们的车支持无限自由度的自定义驾驶模式,包括加速、转向、悬架高低等10几项调节,每一项都可精细调节,最多的项有100多个档位。

于是,排列组合起来,就有16.8亿种驾驶模式。

网友调侃道:“换一个姿势、一个角度,都算一种驾驶模式,是吗?”

把“驾驶参数组合”说成是“驾驶模式”,雷军和小米是懂如何“自定义”的。


图/网络

03

数字轰炸:雷军的“量化魔术”

雷军和小米的营销话术中,最厉害的就是能用一连串的数据轰炸用户的感官。

在苏炳添参观小米实验室时,面对1800台手机,雷军说:“每一个型号的手机,在上市之前,都在这个实验室测试30万个小时以上。”

这句话乍一听特别唬人——30万个小时!感觉为了测试手机性能,小米花费了巨量的时间。

但算一下就知道:1800台设备并行测试,累计30万小时,平均一台手机测试7天(实为6.94天),不过是行业平均水平,甚至单台设备在单一项目上的时间可能低于部分标准。


图/网络

再比如,最近流传的视频里,雷军说:“我开的是YU7的标准版,1300公里,中间只充了1次电,我当时就被这个实测的续航震撼住了,太夸张了。”

明明是1300公里要充三次电;或者说,是开始充满了电,跑了600多公里,中间又充一次电,再跑了600公里。

但雷军很巧妙地将小米汽车1次充电和1300公里联系起来,给人的感觉就远远超过几乎所有电车的续航。


图/网络

04

从“为发烧而生”到“为解释而忙”

回顾小米的营销史,这条转变轨迹清晰可见。

2011年,小米以“为发烧而生”的口号,用旗舰配置与腰斩价格击穿行业防线。那时候,雷军说的是:“我们其实不会做广告,我们只是把产品做好。”


图/网络

早期的小米确实凭借口碑营销创造了奇迹。高性价比的手机、良好的口碑、庞大的粉丝群帮助小米一炮打響。

2014年,小米手机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公司估值高达450亿美元,成为当时全球最值钱的未上市公司之一。

盛极而衰的转折点来得很快。2016年,小米手机销量大幅下滑,国内市场份额跌至第五。


图/数据网络

专家分析指出,小米的互联网营销模式遭遇瓶颈,电商渠道饱和、缺乏核心技术、专利储备不足制约了小米的发展。

也就是从那时起,小米的营销策略开始转变。

2017年,小米一改创业初期“零广告”的策略,大幅增加广告投入。根据小米招股书披露的数据,2017年小米的宣传及广告开支达到了19亿元人民币,相比2016年的9.6亿元,激增了99.5%。

05

高端化之路:营销升级背后的焦虑

为了摆脱“低端”标签,小米开始了高端化征程。

2020年小米10系列的发布是品牌高端化的关键转折点——起售价3999元,彻底告别了2000元档的价格锚。此后,小米数字系列的价格带便基本稳定在4000元左右的中高端价位段。


图/网络

最具标志性的事件是进军智能电动汽车领域。

2025年发布的SU7 Ultra,定价直接拉升到了50万元级别。当一台印着“MI”Logo的汽车,以50万元以上的价格,与奔驰、宝马等传统豪华品牌同台竞技时,你就没法再说小米是低端品牌了。


图/网络

但高端化之路并不好走。SU7 Ultra虽在开放预订后2小时突破1万台大定订单,但后续的“碳纤维前舱盖争议”对品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有车主吐槽:“花4.2万选的碳纤维机盖,拆开里面全是泡沫,这哪儿是性能车,分明是智商税。”


图/网络

更戏剧的是销售团队的境遇。之前小米为了卖SU7 Ultra,专门从法拉利、迈凯伦挖来精英组建“Ultra Master”团队,穿定制西装,享专属服务。

结果现在订单暴跌,这群“尊贵顾问”只能脱下西装,跟普通销售抢客户,有内部人透露“连提成比例都砍了一半”,被网友笑称“比小米股价跌得还惨”。

06

雷军人设:从“雷神”到“雷人”

雷军个人IP与小米品牌的深度捆绑,曾是小米成功的关键因素,如今却成了双刃剑。

在小米汽车负面事件不断的情况下,雷军无一例外选择了沉默。不仅无视所有问题,还试图继续依靠个人魅力进行年度营销,这让许多原本是雷军粉丝的人纷纷“脱粉转黑”。

最近流传的SU7打招呼视频更是让人哭笑不得——车辆开启操稳模式,左右打方向盘,“歪头侧目”,交替踩电门刹车,“点头示意”。

网友质疑:“到底谁会打招呼的时候会把底盘左扭右扭啊喂!”


图/网络

更讽刺的是,当雷军在台上帮新车主演示开车门时,已有车主吐槽:“他台上帮新车主演示开车门,我补个漆面得往返武汉700公里,这是同个世界?”

一位湖北车主李女士的吐槽获得了上千点赞。

从“雷神”到“雷人”,雷军的个人品牌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危机。那位曾经能够与用户真诚沟通的企业家,如今被质疑“身边是否还有一个说真话的人”。


图源:微博@雷军

07

营销的反噬:用户不再买账

雷军2025年度演讲,成了这种反噬的集中体现。


图/网络

这场本应与消费者真诚交流的演讲,却变成了雷军的个人“自嗨秀”。他反复讲述团队的故事,提及有人为他放弃舒适生活,有人为他辞去高薪工作。

然而对于最该回应的小米用户群体却集体“失声”。

演讲后的直播评论里,密密麻麻的“呵呵”、“还我提车时间”、“别讲鸡汤了”等弹幕不断刷屏。更扎心的是,演讲结束第二天,小米股价直接下跌8.07%,资本市场用脚投了票。

老米粉阿凯晒出自己的小米手机收藏,从初代到最新款,满满一抽屉,可现在他直言“粉转黑”:“以前手机出问题,雷军会直播道歉。现在车出问题受调查影响召回,他却在玩技术升级”。

这些批评声根本不是网络喷子,全是小米的核心用户:用了十年的老米粉、花几十万买车的车主、深耕行业的科技观察者。他们的不满,本质上是对“态度傲慢”的失望——可以接受技术有短板,但没法容忍玩套路、躲问题。

演讲台上,雷军曾分享他喜爱的一句话:“你只管努力,其他的交给天意。”


图/网络

但现实是,天意不看他多努力,只看他有没有说实话。用户不认“小字文学”这套——天意不看你讲了多少故事,只看你解决了多少问题。

市场已经给出答案:小米股价在雷军演讲次日暴跌8.07%,这是资本用脚投票的结果。

下一次发布会,观众想看的,不是又一个“逆天改命”的神话,而是雷军站在台上,说一句:“上次的问题,我们搞定了。”那才真叫“改变”。


点击关键词 看看我们做过什么

中国城事

猜你喜欢